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张雪峰:又捐400万,十分害怕
2025-08-05

“活得透彻的人,不怕被讨厌,也敢于被误解。”

张雪峰就是这样一个人。他讲课像脱口秀,说话直来直去,话糙理不糙。他的表达总让人又爱又恨——有时粗鲁得像一把锯子,有时真诚得像一碗热汤。有人骂他太功利、太市侩,有人却说:他是唯一一个,愿意直面“普通人如何活得体面”的人。

他最不怕的,就是让中产不适。他最在意的,是让寒门孩子能读书、有饭吃、活得下去。这就是他——被无数人误解、围攻,却依然在用“讲真话”的方式,救着一部分人于水火。

张雪峰身上的“土味”,是现实的余烬,是底层人翻身的火苗。

1984年,黑龙江齐齐哈尔,张雪峰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。他说自己“穷得连响都不响”,住破平房、用公厕、冬天睡冰炕。吃饱是奢侈,想象未来更是浪漫。直到高考考进郑州大学,他才有了“跳出”的第一条路。

但他的理想并不高远——他没想当诗人、艺术家、哲学家。他只想吃得上饭、有份体面的工作、能供得起爸妈养老,孩子上学。他早就知道,穷人家的孩子,最不需要的就是“假装有尊严”。

所以他不讳言自己“很俗”。喜欢劝人学计算机、报会计、选医学院。他不觉得“赚钱”是肮脏的词,他觉得那是“翻身的前提”。当别人还在鼓吹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他已经在提醒学生:“你得先有饭吃,才有资格谈理想。”

他把话说透了——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梦想,但大部分人都得先活下去。

他说出来的话,不是动听的道理,是真实的求生指南。

张雪峰之所以能红,不是因为“讲课搞笑”,而是他敢说别人不敢说、甚至不屑说的东西。他告诉年轻人:“你上了不知名的三本院校,再努力也很难进500强。”他说得难听,却没有错。他不是在贬低谁,而是在拉一把那些没背景、没资源的孩子。

他说哲学专业不好就业,就被骂没文化;劝人别报新闻系,被围攻上热搜。他不是没想过后果,他只是太知道:如果你连选择专业都选错了,未来吃饭都成问题。

他说:“选专业,不能听孩子的兴趣,得先考虑能不能吃饱饭。”这是一个做过北漂、挤过地铁、租过群租房、被人白眼的中年人说出来的心里话。不是“热血”,也不是“鸡汤”,是一个人吃过多少苦,就会说出多少实话。

而你会发现,那些骂他“功利”的人,大多是家境殷实、底子厚、有退路的那一类。而那些悄悄在视频里记笔记、私信他说“老师我报了你的推荐专业”的,往往是小县城来的孩子,是不想拖累家里、想靠自己翻身的人。

他们不需要理想主义,他们需要活着的解法。

真正理解贫穷的人,不会用“自由”绑架生存。

张雪峰最被人攻击的一句话,就是那句:“如果你学了哲学,将来吃不饱饭怎么办?”这句话没有修饰,没有鼓励,没有一丝理想主义的温情,但却让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泪目。

因为他们知道,他是在说真话。这个社会里,“兴趣”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谈的事。如果你家里有矿,你当然可以在欧洲学文学,在山里写诗。但对一个需要靠奖学金才能交上学费的孩子来说,选错专业,就是赌上整个人生。

他说自己不资助研究生,也不资助大二大三,只资助大一贫困生,是因为“只有大一,很多人是真交不起学费”。从2024年起,他定向捐赠400万给郑大和哈理工,用来帮助寒门学子。一个人再世俗、再现实,但愿意掏出真金白银做事,他的心一定是热的。

张雪峰骨子里,其实藏着最温柔的理想主义。他帮的,从来都是“那个最需要被帮的人”。不是体面人的体面选择,而是底层人的生存机会

不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,而是活到最后,你只能对得起自己。

他知道,自己不受部分人待见。他也怕——怕被误解,怕被恶意围攻。但他依然一遍遍解释、道歉、澄清,不是因为懦弱,而是因为他懂得“讲真话的人,注定走得艰难”。

他说:“穷人家的孩子想翻身,就得接受压力,透支自己。”这句话,刺骨,却真实。那一夜,他在办公室写课件,凌晨四点,写下一句话:“我不能失败,我没有退路。”

他豁得出去。他不避讳谈钱,不避讳承认自己是商人。他把赚钱和做教育并行而行,把“道德绑架”和“伪善标签”都一笑置之。他知道,不是所有人都能做“道德坐标”,但他可以做一个“让人能看见出口的人”。

当他讲课讲到哽咽,说“我不能再道歉了……我真的觉得这些人需要帮助”时,你才明白,这个人嘴再毒,心却是柔软的。

他说的是“不好听”的真相,却是“最有用”的引路。

在一个浮躁的时代,张雪峰是极少数不玩“高大上”的人。他不搞玄虚,不讲“自我实现的三部曲”,他讲的只有两个字:活着。

他劝孩子报个好专业,因为“活得稳比活得炫更重要”;他劝年轻人别幻想北京,因为“你得先能挤上早班地铁”;他甚至不鼓励所有人都追梦,因为“你得先能吃上蛋卷”。

他说过:“世界上最好的礼物,是一顿能吃饱的饭。”这句话土得掉渣,却也真实得让人心疼。

他不是老师、不是导师,不是救世主。他就是个活得通透的普通人。

他给员工发冬天的火锅钱、发羽绒服,年终奖不是“鼓励性话术”,而是实打实的300块。他给女儿买普通的玩具、穿普通的衣服,他不炫耀成功,也不嘲笑失败。

他说自己不会抑郁,因为“钱多就多挣点,少就少挣点”。他说得轻松,背后是十几年的蜗居,是无数个压抑的深夜,是一个男人为生活拼命时,藏起来的委屈与倔强。

他怕的是被伤害,不是被骂。他怕的是,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,因为他一句不合时宜的实话,得不到帮助。他怕有一天,“说真话”这件事,会变成被取缔的奢侈品。

但哪怕被误解,他也从不闭嘴。因为他说的不是自己,是千千万万普通人。

人们常说“达则兼济天下”,可真能做到的人不多。张雪峰做到了。他挣钱,他被骂,他坚持说“难听话”,他捐钱,他帮人——他做的每一件事,都站在了那些“没有退路”的人身边。

这世界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张雪峰。但请记住,总有人,在绝望的时刻,是因为听了他的一句“活着,先吃上饭”,才重新捡起希望。

他不是完人,他会错话、会被黑、会翻车。但他始终记得:自己是从哪里来的,又该帮谁回去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