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学历贬值这事,才刚刚开始
2025-08-03

学历贬值这事,才刚刚开始。

过去那种靠一纸文凭就能稳稳当当过一辈子的时代,已经悄悄过去了。只是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,还在等着学历发光发热。真相是,学历的含金量,在不知不觉中一直往下掉,现在只是掉到了更多人看得见的地方。

知识没有失去价值,只是学历不再稀缺。爷爷那代人,考上中专就能光宗耀祖;父亲那代人,上个大专就是“干部”起点;现在的孩子,考上985,也不过是“起步价”。这个变化不是因为社会变坏了,而是因为读书的人多了,文凭成了批量化的产品。你看着自己学历挺高,其实放到人群中,不过是一个普通件。

努力是最值钱的时候,永远是早。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,在众多诱惑中还能沉得住气,啃下高考这根硬骨头,本身就说明他有一定的自我驱动力。这就是企业最看重的稀缺性。这种稀缺,不是智商,而是习惯、韧性和执行力。这些东西,在青春期养得出来,到了二十几岁、三十岁再想补,太慢了。努力这件事,晚了就是没用的努力。

一个人的价值,不看他拥有什么,而看社会缺什么。如果你掌握了一项技能,恰好别人愿意花钱买,那你自然能养活自己,甚至活得很好。如果你学的东西天花乱坠,听起来高级,结果没人愿意掏钱雇你,那你的知识就算再多,也变成了沉没成本。诗人、哲学家、考古学者,除非站在风口,否则都不容易养家糊口。

衡量一个知识有没有价值,不是看它难不难学,而是看它能不能兑现成别人愿意付钱的结果。这就是现实。知识的价值取决于应用场景,而不是课堂深度。会计、编程、视频剪辑、带货直播,这些技能看起来“俗”,但因为需求大、门槛适中、结果可见,就成了真正的赚钱工具。真正“高贵”的知识,大多养在深宫,出不了门,也就换不了钱。

不是所有名校生都能过上好日子。有些专业从入学第一天就注定“冷门”。即使你学得再好,成绩再拔尖,走出校门那天也没人等你。学历是基础,专业是路口,你站错了方向,走十年也不一定能到头。很多人误以为学历越高越吃香,其实越到后面,专业选择和稀缺程度才是真正的分水岭。医、法、金融、技术,是高风险但高回报的赛道,读得起就值得一搏。

学历不是通行证,是准入门槛。它让你进得去,但不能保证你站得住。曾经清华北大的牌子可以吃一辈子饭,现在撑不过三年试用期。用人单位看得是你能不能干活,而不是你拿了哪张纸。所以才会有985毕业的年轻人挤进“废物回收计划”,也有普通大专的孩子在抖音上做得风生水起。关键在你能不能解决问题,而不是你说自己多厉害。

读大学有用,但要看怎么用。未来很多孩子可能都能上大学,但很多人读完发现“没啥意思”,也没增加收入。读大学的意义,越来越趋向于“通识教育”和“个性探索”。你读书,不是为了多赚钱,而是为了认识自己、理解世界。这本身也是一种回报,只是对很多家庭来说,太“奢侈”。所以富人家孩子读天文、读哲学,是因为他们不急着赚钱;普通家庭的孩子读电焊、学护士,是因为他们更早知道生活不等人。

真正的贵族专业,不是最赚钱的,而是最“任性”的。那些看起来永远没落地的专业,恰恰成了“精神贵族”的标配。读天文学、考古学的人,大多不急着找饭碗,而是享受知识本身的乐趣。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,是某种阶层的“特权”。所以读什么,不仅看兴趣,还要看你能不能负担得起“任性”的代价。普通人想清楚了这一点,也就不再羡慕、不再自卑。

未来社会最赚钱的岗位,未必是最光鲜的。保姆、厨子、搬家工,甚至搭帐篷、搞烧烤,很多活虽然听起来不起眼,但因为稀缺、难替代、靠得住,所以反而收入不低。体力劳动一旦讲究服务体验和专业分工,也能变成奢侈服务。越来越多的高知人群,愿意为“被伺候”的生活方式买单,这就是机会。

不要再幻想AI替代低端劳动了。AI可以写文案、唱歌、画画,做的都是“人以为高贵”的工作,但你家的下水道堵了,它一行代码也修不了。看孩子、做饭、洗碗这些“油盐酱醋”的事,还得是人来做。未来能挣到钱的,不是“写得好”的,而是“干得了”的。所以你会做饭、会养狗、会铺床叠被,这些本领,说不定就是你下半生最稳定的资产。

人生的起点,早就被一串参数锁定。出生城市、家庭背景、父母文化、身体素质,这些条件决定了你在哪条跑道上。而你能做的,就是在自己的跑道上,不断提升自己的速度。不要妄想一步登天,也不要轻视一砖一瓦。大多数人都只能通过微小的积累,一点点筑起自己的人生基座。

阶层从来都不是绝对静止的。只要有人冒险,有人失败,就有人会掉下来;而只要有人拼命,有人突破,就有人会爬上去。社会不会对每一个人公平,但它始终对那些有耐心、有胆量的人,保留了一扇侧门。只要你还想前进,就总有一次机会,只是这一次也许不在前面,而在角落里。

比“跃迁”更重要的,是稳定和自洽。每个人的天赋、资源、性格都不同,不必强求站到同一条线上跑。有人一生都在拼命追高,有人一生都在慢慢打磨日子,关键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。你可以不“成功”,但你不能活得模糊。知道自己是谁、能干什么、要什么,就是最好的生活策略。

很多人终其一生,只学会了“别人成功的方法”,却从来没有了解自己。他们忙着去复制别人的路径,结果忘了问自己:“我到底想要怎样的一生?”你的人生不是用来“赢”的,是用来“活”的。别人给你画的饼、设的标准、教的逻辑,到头来都不必照搬。你有权利慢慢来,有权利过得真实、有权利去当个普通人。

人生最大的误区,是总想着如何翻身,却从不珍惜当下的身子。总以为“以后再努力”,结果一年又一年。总以为“学历高就能改变命运”,结果发现连工作都难找。等你终于醒悟,才知道,真正改变命运的,从来不是一张文凭、一场考试,而是你脚踏实地地干出来的那一段又一段路。

所以,读书仍有意义,但意义已悄然变化。学历不再是金钥匙,它只是起点;知识不再是高塔,它要用在地上。未来是一个不断筛人、也不断给人机会的世界。你想过得好,就得先知道,靠学历不够,靠头脑也不够,最可靠的,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,而这个价值,别人愿不愿意买单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