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讨厌的不是他躺平,而是我不被允许松懈
2025-08-02

人之所以会对另一个人充满反感、愤怒甚至嫌恶,往往不是因为对方做错了什么,而是因为那个人活出了你被压抑的模样。你看着他不工作,不焦虑,不负责,也不着急,还能心安理得地笑出来,你气得发抖,脸上不动声色,心里却翻江倒海。你不是单纯地不喜欢他,而是你受不了自己没办法像他那样活着。

你从小就被教导要勤快,要负责,要争气。你知道只要你松一口气,世界就会塌下来。你早早学会要听话、要优秀、要为别人着想。你一路拼,一路忍,从没机会也没资格去躺去歇。你连一句“我不想动”都不敢说出口,生怕一说出来,就被视作没用、懒惰、不成器。

你以为这是对的,是该如此的。你压着自己,要求自己,不准偷懒,不准逃避,不准贪图安逸。但等你长大了,遇见一个人,他什么也不做,不承担后果,不焦头烂额,甚至活得比你还自在,你心里的某个地方突然炸开了。这炸开的,不是对他的愤怒,而是你对自己不公的愤怒。

你不是讨厌他躺平,而是你从来没有被允许过躺平。你不是反感他轻松,而是你从没体验过轻松是种什么感觉。你对他发火,是你在替小时候的自己喊冤。你说“我都没这样过,你凭什么可以?”你说“我拼到快崩溃了,你怎么能一脸轻松?”你不是恨他,而是你心疼那个一直被你拉着前进、却从未被好好抱过的自己。

每个人心里都有个“被逼长大的孩子”。这个孩子被灌输了责任、义务、规则,却很少被允许撒娇、耍赖、偷懒。他想躺在沙发上发呆一天,但你说“赶紧起来,有事没做”;他想说“我不想干了”,但你回他“你得扛住,没人替你撑”;他想哭一场,但你扯着他耳朵说“丢不丢人,哭什么哭”。这个孩子被你自己关在心里很多年了,他一直没走,也一直没得到过自由。

所以当你看到那个人像你小时候渴望的那样活着时,你心里的孩子在喊:“为啥他可以?我不可以?”那不是你现在的理智在发火,而是你曾经的委屈还没被说清楚。

有些人不想干活,是因为他没想太多;有些人拼命干,是因为他想太多了。你是后者。你不敢松懈,不是因为你喜欢紧绷,而是你觉得放松了就没人撑这摊子了。你习惯了给别人兜底,却很少有人替你兜底。你要活得像个大人,但其实你很久没有做回孩子。

你也不是不能躺一躺,你只是太久没尝试过了。你不是不能笑一笑,你只是太早学会把笑容藏起来了。你不是不能悠哉悠哉,你只是一直觉得,别人悠哉没事,你悠哉就会出事。你看,这些想法早就根植在你心里,不是你最近才有的,是你从懂事开始就种下的。

所以现在你才会那么气。你看他无忧,你心里像打了个结;你看他没事人一样笑着,你却一点都笑不出来。你气他身上那份你从未拥有的自由,你恨那种你梦里都不敢奢望的松弛。你以为你讨厌他,其实你是在哭着羡慕。

人生不该只有一种活法。你选择了紧绷、负责、向前,是你活下来的方式;他选择了轻松、悠哉、不担责,是他活下来的方式。你的方式没有错,他的也没错。但当你否定他,其实你也在否定一种可能性:你也可以不那么紧。

你可能从来没认真地问过自己一句话:“我能不能也允许自己轻松一点?”不是放弃责任,也不是丢下担当,而是在人生这个大车轮停下来的时候,问问自己:“我累了吗?”如果你累了,就坐一会儿。哪怕只是关上门,喝口水,也算是给了自己一次喘息。

你之所以会把“颓废”和“危险”划等号,是因为你被教过,“不动”就是“堕落”,“休息”就是“放弃”,“不上进”就是“没用”。但你其实知道,不是这样的。一个人哪怕哪天真的躺了,也不代表他完了;而一个人每天都撑着,也不一定活得舒服。

你可以有节奏,有规划,有责任心,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松一松,允许自己慢一点、歪一点、懒一点。不去对抗生活,也不去拷打自己。不去羡慕别人,也不去压迫自己。你可以不强迫自己每天都要“有意义”。你可以允许自己哪天啥也不想干,就坐在阳台上看一棵树在风里晃。你活着,不需要每天都有目标。你能好好呼吸,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。

你不是不羡慕那个人的悠哉,是你一直以为你不配拥有那种悠哉。但你配的。你活到现在,已经很好了。你已经担了太多,也撑了太久。你可以不再用“讨厌别人”的方式,来掩盖“苦了自己”。你可以放下那个责怪的眼神,转过头来,好好看看你心里的那个孩子。他还在等你,等你抱抱他,说一句:“你辛苦了。”

你开始接受,人生有光有影,有快有慢。你也开始放下那种非黑即白的标准。你明白,有些人活得随意,是他们的选择;你活得认真,也是你的选择。你尊重他们,也更懂得尊重自己。

你不再把他当成敌人,你开始看到他身上的那份从容背后,其实也有他的无奈。你也知道,那些悠哉的表象,不等于他一帆风顺。你和他,不过是两种命运的落点,互为镜子,彼此照见。

你不再需要通过讨厌一个人,来证明自己的正确。你也不再需要苛责自己,来维持内心的秩序。你学会了放过别人,也就终于能放过自己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