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懂得“费斯汀格法则”后,儿子青春期的叛逆、冲动就消失了……(力荐好文)
2025-08-02
人这一生,最难的修行,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,控制住自己的情绪,放下自己的判断,不急着改造别人,只先看清自己。当我渐渐明白这一点时,我才真正走近了我儿子,也走近了我自己。
孩子进入青春期,不是变坏了,而是变得真实了。真实的情绪,真实的想法,真实的自我意识。他不再是那个言听计从的小娃娃了,他开始有了锋利的边角,有了自己的坚持,有了属于他的“对”与“不对”。而大多数父母,恐惧的并不是孩子的叛逆,而是自己对孩子失去了掌控。
很多父母把“叛逆”视为危险信号,其实那只是孩子在成长。叛逆不是坏,是孩子在尝试划出自己的边界,是他的内心第一次认真对待“我是我”的问题。孩子想试着做主,他不想再被安排。他想体验失控,也想承担后果。而我们做父母的,越是想控制,越是适得其反。
我以前总是冲动。儿子做事慢,我忍不住催;他顶嘴,我忍不住吼;他成绩退步,我第一反应就是质问。可每次吼完,他都更沉默了,或者更激烈地反抗。我一边生气,一边委屈,一边埋怨:“怎么变成这个样子?”我后来才明白,其实真正变了的人,是我。我把对生活的失控,发泄在了最无力还手的孩子身上。
直到有天,我听朋友提起“费斯汀格法则”,那是一面镜子:生活中的事,10%是发生的事,90%是我们对这件事的反应。也就是说,我们遭遇的苦,不是因为事情多难,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把它变得更糟。很多孩子的“叛逆”,是我们大人先点燃的导火索。我们用质问代替倾听,用命令代替交流,孩子只能用愤怒和沉默回应我们。
后来我不再吼儿子。他玩手机,我提醒一句就闭嘴;他作业拖延,我让他自己承担后果;他跟我顶嘴,我深吸一口气,安静地看着他。有时候他摔门、砸桌子,我也只是站在原地,说一句:“我在这儿,有事再说。”结果就是——他冷静得比以前快多了,也更愿意跟我说话了。
父母的情绪,决定了家庭的温度。你平静,孩子也会慢慢平静。你暴躁,孩子只会跟你拼命。青春期的孩子像一只刚刚蜕皮的动物,外壳软、心也软,你一指头戳下去,留下的不是印子,而是伤。与其总想着让孩子改掉“脾气”,不如先收起我们自己的怒气。
我学会了闭嘴,不再碎碎念。以前我总是问:“作业写了没?手机别玩了,早点睡。”可孩子听得烦了,反而更想拖着。他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,而是不愿意再被催着、被看管着。他想证明,他是一个能自己做决定的人。于是我闭了嘴,偶尔只轻轻一句:“时间到了。”结果,他反而更守时了。因为他知道,这是他自己说了算的生活。
我们父母总是急,急着教,急着管,急着“帮他变好”。可其实,孩子很多事,只要不出大问题,他自己摔一次,比我们说十次都有效。我们不是他的老板,更不是他的人生导师。我们只是他的后方,随时准备给他一个靠得住的方向。
我也不再动辄批评,而是选择用柔软对待他的锋利。比如有一次他考试失利,自己都快崩溃了,我本来很想说:“怎么又考成这样?”但那一刻,我只拍了拍他的背,说:“今天想吃什么,妈请你。”结果他哭了。不是因为成绩,而是因为我没有雪上加霜。那天晚上的晚餐,我们聊了很多,他说他会努力,我什么都没说,只是默默给他夹了一块排骨。
孩子不是不想沟通,而是怕你一开口就是指责。青春期的孩子要的是共情,不是指导。他知道自己没做好,他不是不知道哪里错了,他只是需要你站在他那一边,而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上去说教。你不说教,他反而愿意问你:“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?”
后来我总结出一个方法,凡是可以笑着说的事,我就不发火;凡是他能自己收拾的事,我就不插手;凡是跟情绪有关的事,我先看他的脸色,再决定我的态度。这不是妥协,而是智慧。
你看,教育不是“压服”,是“引导”;关系不是“赢了道理”,而是“赢得人心”。孩子是可以信任的,只要我们不再用怀疑的眼神看他,他自己就会把那份信任变成责任。你对他越放手,他越不想让你失望。
我用两个月时间做出这些改变,结果是,儿子变得越来越像小时候那个温和的他了。他成绩没突然提高,但他每天早起、自己做饭、主动去学习。他跟我说话不再是“你别烦我”,而是“妈,我今天想跟你聊个事”。我没付出什么“神操作”,只是收起了曾经那个焦虑唠叨的自己。
所以,哪有什么“熊孩子”,大多是我们先成了“暴躁爸妈”。你越想控制,他越想逃离;你越放松,他反而更努力。家庭教育的底色,从来不是管,而是爱。真正好的爱,是温和而坚定,是给自由也给方向,是允许试错也随时托底。
有句老话说得好:“爱是管不住的,尊重才是最深的牵引。”你真心尊重一个人,他才会愿意朝你走近。哪怕是自己的孩子,也要学会用尊重去对待。不是你生了他,他就必须服从你,而是你爱得够好,他才愿意靠近你。
人这一生最容易错过的,不是外面的机会,而是家里那个想靠近却被你赶走的人。青春期就这几年,你横冲直撞,他愤而反击;你温柔引导,他可能会慢慢转身。教育从来不靠怒吼,也不靠强压,它靠的是在混乱中保持耐心,在争执中保持善意。
想要孩子听你的话,就要先学会听他说话。想要孩子理解你,就要先试着理解他。想让孩子变好,你要先放下“要他变好”的执念,而是陪他一起,走过那段情绪翻涌的岁月。
等你真正看懂孩子了,你就不会急着“改造”他,而是愿意陪他,愿意等他,愿意信他。那个曾经叛逆的孩子,其实只是想让你看看,他也在长大,也在挣扎,也在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。
青春期,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坎儿,是整个家庭的修行场。走过这段路,你会发现,孩子变好了,家也更温暖了。那时候你会明白,最大的幸福,就是你的孩子,不再怕你,而是愿意走近你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