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百度公关一号位翻车的本质是,“精英主义”已经没有市场了
2025-08-01

精英主义的话术已经无法掩盖现实的不对等,也再也无法赢得普通人的情绪共鸣。

璩静视频里那些语气、用词、姿态,听起来都像是在复述某个高效团队管理培训的内容,甚至可以说是教材式的标准表达。可偏偏这些表达,一字一句都像在把距离拉远,而不是拉近。她说自己批准员工离职只用了三十秒,听起来好像是雷厉风行,可实际落在人耳里,却是一种赤裸裸的冷漠——不是不懂感情,而是根本没打算去在乎。不是不会共情,而是认为不需要共情。

网络世界不是会议室,它的空气里没有权力的重量,只有情绪的起伏。在这里讲规矩的人,总会被情绪淹没。哪怕你说的是对的,只要语气太硬、态度太高,别人就会觉得你错得彻底。这不是因为网友“不讲理”,而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接受上对下的叙述方式。一个人即使职位再高,也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方法论当成别人的人生标准。尤其是在大多数人活得都已经很吃力的当下,“不努力就不配得到”这种话,更像是明晃晃地用刀切开了共识。

其实谁不知道加班确实可能换来升职?但难道不加班就应该被鄙视?一个人愿不愿意牺牲自己,和他值不值得被尊重,是两回事。精英主义者的问题,在于他们总是以自己的代价去定义别人的价值——你吃得了苦,就觉得所有人都该吃;你放弃了家庭,就觉得别人顾家的心是软弱;你爬到了上层,就觉得下面的人都是因为不够努力。可世界从来就不是一条线的比赛场。

他们忘了,每一个站在现在这个位置上的人,都是踩着一整代人的红利。他们不是没努力,但他们的努力被时代放大了,而现在的年轻人,再怎么拼,也不过是在不断被稀释的机会池里挣扎着求生。他们像是在用上一代的成功经验,来指导一代失去了上升通道的人,而这种指导,不仅无用,甚至是某种残忍。

优绩主义的问题,就是用结果来反证过程的合理性。你成功了,所以你努力是对的,你方法是有效的。可当全社会都照搬这种逻辑,每个人都去比谁更努力、谁更能熬夜、谁更像一颗螺丝钉时,人的多样性、生活的丰富感、关系的温度,全都被一点点磨平了。剩下的,只是流水线上的“好员工”模样。这不是理想,这是一场集体错觉。

更可怕的是,这种错觉还往往披着“公平”的外衣。大家机会一样,只要拼,就能上去。但真正公平的社会,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去,而是不上去的人,也有体面的生活。一个社会不该让所有人都变成雷军,一个健康的生态,应该允许“有人不上进”,也不过是慢一点、少一点、安稳一点,而不是被认为“没价值”。

我并不讨厌“精英”,但我越来越反感那些只讲“成功学”的人。他们的嘴脸,不是骄傲,是脱离。他们不是真的不知道当代年轻人的困境,他们只是不愿承认,自己当年的成功有多少是踩着时代的风口飞起来的。他们讲努力、讲选择、讲自律,却从不讲资源配置、阶层固化、情绪结构。他们讲规则,却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部分人,连参与规则的资格都没有。

一个人讲出来的话,背后是他的立场。他如果总在强调你做得不够,是因为他站的位置不需要再努力。他的“讲理”,从来不是为了沟通,而是为了确认优势。而当整个世界都在下沉,他却还在用上升的语气说话,那这不是清醒,而是一种迟钝。

有些成功者开始愿意放低姿态,比如雷军。不是因为他人设做得好,而是他从来没试图站在谁头上说话。他讲自己做过的错事、吃过的亏、没考上过清华、没当过状元,他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的普通,那种“我也是这样一路跌跌撞撞过来的”才是人们愿意信的东西。不是因为他成功,而是因为他说话的方式让人安心。你觉得他在跟你说话,而不是对你讲话。

讲道理,是一件危险的事。如果讲的人没有温度,那就是在割裂;如果讲的人没有同理心,那就是在冷漠地宣判别人不合格;如果讲的人站得太高,那他说的每一句话,都会像是在推人下坡。

这个时代,不是不需要精英,而是不再容许精英自说自话。过去他们是被资源捧上去的“样本”,现在却成了拿着旧答案套新问题的“教材”。他们曾经靠得住,是因为他们代表趋势;现在不再有说服力,是因为他们落后了,而还没意识到。

人们不是不讲理,而是不愿再接受只讲理的声音。他们需要有人讲感受、讲困境、讲真实,哪怕讲的是失败,也比精英主义式的“你不够努力”要有温度。

精英主义不是罪,精英的傲慢才是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