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豆瓣8.6分!《我的阿勒泰》央视热播,作家李娟:再颠簸的生活,也要闪亮的过
2025-08-01

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还能写出温柔与光的人,才是真的活出了辽阔。

很多人喜欢《我的阿勒泰》,不是因为那里有多神秘,也不是因为风景有多绝,而是因为李娟笔下的日子,在荒凉里依然闪亮,在困顿中依旧温暖。她从不试图粉饰生活的苦,却总能找到藏在缝隙里的光,像一个不动声色的拾光者,慢慢地,把那些明亮的碎片一个个拼起来。

这也是为什么她写的东西,读起来像是被贴在心上的纱布,一点一点让人止血,不是大声喊口号的那种鼓舞,而是静静陪你坐下来的那种力量。

她不是天才型的作家,写作也不是出于野心,而是从生活里“熬”出来的。小时候跟着外婆捡垃圾、辍学、打零工、去作坊忍气吞声,她的世界本该是窄的,可她用书和笔,把一条出路生生写了出来。她写的不是乌托邦,是现实,但现实里的那些坚硬,她不逃避,她甚至靠近它、咀嚼它,最后还能在里面找到笑的理由。

她说,她最快乐的时光,是母亲做回收废品生意时,自己能整天躺在书堆里。那不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浪漫画面,而是一个真实得几乎有点心酸的成长背景。但她从来没把苦难拿出来叫卖,她只是记录它、接纳它,然后慢慢走出来。

她笔下那些细节,像针一样,不扎眼,但用力的话,会刺进心里去。她写外婆做梦,说完梦之后第二天又讲另一个版本的故事;写母亲背着两根大树枝来给她安家……这些琐碎,不动声色,却藏着比大风大浪更沉的情感。

她的文字没有刻意的结构,也没有为了“好看”而打磨的痕迹,但就是这样一种看似不修边幅的语言,才最能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。那些你以为的无意义,其实在某种意义上,是生活里最扎实的部分。

我想,她的特别在于,她没有把文学当成逃避现实的方式,她反而更愿意让文学成为一种生活的延伸,甚至是一种生活的承担。她不是在“写”牧场,她是真正在那个地窝子里,跟居麻一家一起熬过冬天,看着羊出门、雪下满地,那种写法不是靠想象出来的,而是活过来的。

你会发现,她一直都不是那种要站在高处说话的人,她是蹲在地上,一边擦汗一边说:“你看,其实这样也挺好。”她像一个还没学会嘲讽的人,什么都信,也什么都珍惜。别人眼里的荒凉,她眼里是辽阔;别人看成苦日子的日子,她总能找到里面的温度。

很多作家会试图用技巧和逻辑把生活变得高明、深刻,但李娟没有。她只是一直在生活里走,在那个叫阿勒泰的地方,走得很慢,走得很深。她看见每一朵野花是怎么开、每一场雪是怎么落,她就写下来,从不多说,也不拔高。她知道有些痛说出来太轻,说轻了就不是真正的痛了,所以她用别的方式说——用极其轻的方式,让你感受到那个极其重的东西。

我特别喜欢她那句“墙皮突然掉下来一块,也是被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酥下来的。”这一句话就是她所有写作态度的缩影。你以为她在写墙,其实她在写人心。人心也可以是被生活里的好吃好喝熬酥了的,酥了,就软了,就温柔了。

她的温柔不是退让,也不是软弱,而是一种坚韧。她可以一个人去荒野牧场,睡在地窝子里,也可以一个人默默陪外婆走完最后一程。她从不炫耀,也不贩卖苦情,她只是把“活下去”这件事本身写得足够体面,足够温柔。哪怕生活一点都不配合,她也从不自暴自弃。

这种人,其实是很罕见的。

在这个太多人急着“翻篇”的年代,她还在原地慢慢写、慢慢想,哪怕不被看见,也不着急。她不是不想火,而是她知道,真正属于她的东西,不在喧闹里,而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个地方。她愿意等,她愿意一个字一个字走。

你说她有没有孤独?肯定有。但她从来没抱怨过。她甚至觉得孤独是必须的,是让人和自己重新握手的通道。所以她写下“她早已迷路。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,慢慢与死亡和解。”这不是控诉死亡,而是一种无声的接纳。

她的妈妈也是另一个让我非常动容的人。那个给鸡做衣服、给狗缝裤衩、给牛做胸罩的妈妈,看上去很滑稽,其实是对生活最纯粹的回应。她没有文化,也没什么理论支持她的行为,但她用行动回应了生活的所有荒谬。她是那个在漫天大雪里扛着两根木头跑来安顿女儿的人,是那个“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”的人。

有这样的母亲,有这样的外婆,李娟的温柔就有了来处。她不是凭空温柔,她是被温柔带大的。

有时候,我会觉得她不是一个作家,而是一个看风景的人。她路过一棵树,就能记住它的纹理;她闻到一锅炖肉的味道,就能写出一段生活的缩影。她不用设置情节,也不用营造高潮,她只需要把那些真实的感受放在纸上,就已经让人愿意去读了。

这或许就是她的“阿勒泰”,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,而是一种状态,是一种不管生活怎么颠簸,也依然愿意用好看的字眼去记录它的姿态。

她的存在,就是一封长期寄错地址的信,终于到了我们手里,拆开一看,全是关于风、雪、羊群和人心的回忆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