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副总裁璩静被曝已辞职,这样的人到底是怎么爬上去的?3个真相
2025-08-01
她之所以能上去,是因为这个系统从来就不以胜任为准。
有时候你站在下面往上看,会真心觉得疑惑:怎么会是她呢?不是说能力重要、不是说专业才是根本、不是说越高职位越需要判断力和责任心吗?可实际却是,最没有章法、最缺乏分寸感的人,反而一步步上去了。最先出圈的,不是业绩,不是贡献,而是一堆短视频、一连串争议言论。甚至连她自己可能都没想到,最后让她“出名”的,居然是她引发的公关灾难。
但再往深里想一点,这件事也不那么离谱。她不是因为那几条视频才暴露的,而是她一直以来的行为方式、认知习惯和管理逻辑,本就存在巨大的问题。只是那几条视频让所有人一下子看到了她的真面目。这种“看似意外,其实早有端倪”的反差,才最令人心惊。
我们都以为组织是理性的,是看能力的,是讲规则的。但真正在体系里待过的人都知道,那套标准往往只是挂在口头上的。而真正让一个人爬得快、爬得稳的,是她会不会做表演、会不会向上营造情绪价值、会不会踩准权力的节奏。如果她再肯豁得出去,把脸皮、边界、下限都放下,那她的上升速度甚至可以快得让人目不暇接。
她不是靠专业,而是靠“姿态”赢的。这个姿态,说白了,就是对上极致的迎合、对下彻底的压榨。她对上说得一套一套的,姿态低到尘埃里;对下却可以理直气壮地说“你不愿意就辞职,我秒批”。她的下属不敢反抗,因为她是权力的代理人,她手握资源、信息和决定权,而你不过是她履历上的一个数字,是她汇报里的一组KPI罢了。
你很难跟这种人“讲理”。因为她从来不在理性里操作。她活在的是关系逻辑、表演逻辑、权力逻辑当中。她不需要懂什么是舆情传播,不需要判断什么是品牌价值,更不需要为她做错的事负责。只要她上面的人觉得她“能出活”“够强硬”“愿意担责”,她就可以坐稳那个位置,直到天塌。
但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。这是整个系统的问题。一个系统如果容许这种人反复上升、不断得势,那问题就不是她有没有能力,而是这个系统到底在奖赏什么。你不能既说“我们要选拔有德有才的人”,又默许那些善于作秀、擅长拍马、毫无边界的人节节高升。你不能既讲“公开透明”,又把真正敢讲实话、认真干活的人边缘掉。这种双标和选择性执法,才是让人真正感到疲惫和失望的地方。
她的出现,不是偶然。她是这个系统长期运转下的自然产物,是规则、文化、激励机制共同催生出来的一颗“毒瘤”。这颗毒瘤一开始或许只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违心地讨好、不得不策略性表演,但当她发现这样做能不断换来升迁、换来资源、换来尊重之后,她就再也不需要假装了。
反正一切的代价,都是别人承担的。
而一旦这种文化占据主流,真正有想法、有责任心的人会越来越少。大家慢慢学会了说漂亮话、学会了什么都不说、学会了“装”,而不是干。没有人再关心事情做得好不好,只关心这个能不能让老板开心、这个有没有“上面”点头。这种氛围,久了就变成了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实。
你会发现那些曾经干劲十足、热情满满的年轻人,越来越沉默了。不是他们不想干,而是他们知道了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别人升迁的垫脚石,是别人PPT里的素材,是别人拿去邀功的业绩。而只要你不配合、不奉承、不演戏,你就会被当作“刺头”“不合群”“情商低”。
所以真正想清楚这个问题,其实不是在问她怎么上去的,而是要问我们自己,想要什么样的职场。你是要顺着她那一套,放弃自我、丢掉底线,然后也爬到那个让人窒息的位置?还是你愿意等一等,去找一个至少不会把你当成工具使用的环境?
不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能上去。不是每一个上去的人都有能力。这句话说起来简单,真正明白它的含义,却要经过很多年的困惑、挣扎、痛苦才能接受。
你会发现,每个组织里总有几个你无法理解的人总在上升,总有人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你的顶头上司,而你连反抗都不敢。不是你不想,而是你太清楚反抗的代价。这个系统不是不惩罚坏人,它只是不奖励清醒的人。
可不管怎样,别变成你讨厌的那种人。你可以妥协,但别彻底放弃判断;你可以演戏,但别忘了自己原本的声音。
你没法改变系统,但你可以选择离开一个让你不断受伤的系统。你没法对抗那些早已建立起来的权力网络,但你可以在自己的小半径里,尽量保持一点独立的判断和尊严。你不需要发疯,不需要撕破脸,不需要讲大道理。你只需要,慢慢抽身。
带着你想学的东西,带着你积累下来的方法和信任,从容地离开。让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人,在某个回头的瞬间,才忽然发现你已经不在那里了。
这才是真正的“破局”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