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者,一定要有体系
2025-08-01
管理者有没有体系,一眼就能看出层次。
有些时候,明明不是能力不够,而是没有体系——就像一台马力足够的车,偏偏没有方向盘和刹车,跑得快,却撞得也狠。我越来越确信,管理者之所以差距越来越大,不是因为谁的性格更强硬,谁说话更有气场,而是内里有没有一套成型的体系,能不能稳定地产出结果、持续带人向上。
思维体系,是最早暴露的。一个人是不是靠直觉处理问题,很容易感知。见过那种完全依赖经验的人,今天说这个方案靠谱,明天又改口说那个角度更好,几乎每次复盘都变成甩锅大会。不是他们不努力,而是脑子里缺少结构,处理信息的方式太松散,就像手握一堆原材料,却从来没真正建起一个工地。反而那些思维有体系的管理者,说话有逻辑,做事有框架,就算遇到很复杂的局面,也能迅速定位出因果链条,然后一针见血地切中核心。那种感觉就像你和他讲十件杂事,他总能从中找到一条线,把所有事情串起来。
但说实话,系统性思考这个词,一开始听起来挺高冷。后来我发现,它其实不是多难的东西,只是要求你不要只看一个点,要看点和点之间的关系。就像下围棋,你不能只盯着当前这一步,而是要看整盘棋的气势和局面。那种训练,需要时间,更需要一种自觉地拉远镜头的意识。
然后是深度思考。这几年有个特别明显的变化,信息量太大,节奏太快,大家都急着“知道”,可惜真正深入想的人却越来越少。我有时候看团队里有人汇报方案,表面上讲得都对,但一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、背后的假设是什么,就会发现他其实只是照搬别人的做法,脑子里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体系。你问得再深一点,他就开始慌了。这种浮在表层的思考方式,看起来忙碌,其实就是在原地打转。
而那些思考习惯深的人,哪怕说得慢一点,逻辑都很稳。你能感觉到他不是在表演,而是在真正把一个问题“拆开、看透、重组”。我试过在一个项目失败之后,花整整两天什么都不做,只是安静地写下每个决策的起因、路径和最终影响,甚至写下我当时的情绪变化。那两天,我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清醒,好像终于从一场混战里站出来了。那就是深度思考的力量。
模型思维也是我近几年才真正理解的东西。以前以为模型是课本里的概念,其实不是。模型就是一种对复杂现实的压缩表达,比如“二八原则”、比如“热手效应”,这些说法能流传下来,是因为它们背后确实抓住了某种规律。当你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局面,有模型在手,你不会太慌,你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拆。尤其是查理·芒格说的那个多元模型库,我觉得是每个管理者都该构建的工具箱。你不一定用得上每一个,但只要常备在那里,它们就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跳出来救你。
讲完思维,再说行动。这块其实最容易被忽视,因为很多人觉得管理就是“盯人干活”,但真正有体系的管理者,是用一整套方法论来推进目标的实现。比如我很喜欢用“双目标清单”,那个巴菲特的故事,说要把自己最重要的5个目标挑出来,然后对其余20个目标避之如瘟疫。这听起来有点极端,但确实道破了一个现实:注意力不够分散的时候,才有可能真正把一件事做深做透。我以前也是那种觉得每件事都重要的人,结果每件事都做得很浅。后来开始逼自己每个月只盯三件事,不只是提醒自己专注,更是一种态度转变:宁可慢一点,但要走得稳。
PDCA 戴明环是我工作中用得最多的工具,没有之一。它之所以有效,是因为它逼你尊重流程。你不能跳过计划阶段就直接开干,也不能只做完就不去复盘。我带过一个项目经理,他特别能干,但有个毛病——执行特别快,却从来不写复盘。结果就是同样的坑,踩了三次还会再踩。后来我强制他每周写一次 check 表,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来很多“紧急动作”都是没计划、没评估的下意识反应。做得越多越会出错,这种累积反而是危险的。
福格行为模型,其实更多地是教我们如何塑造行为。那句“想做、能做、记得做”真的说得很实在。我们太多时候,是卡在“忘了”或者“懒得”这个环节。所以管理其实也不只是管人做事,而是帮人“记得做”“愿意做”。像早上的站会、定期的周复盘、日清机制,其实本质上就是制造提示和节奏,帮团队把行为固化成习惯。我现在越来越不追求每个人做事的效率,而是先让他们把节奏踏稳。节奏稳了,效率是迟早会来的。
最后,是学习体系。管理这个岗位,最大的不稳定性在于“环境变得太快”,所以一个管理者能不能持续学习,几乎决定了他能活多久。我特别喜欢《纳瓦尔宝典》里那句话:9个月学一个新技能,3年赚到人生第一桶金,然后准备迎接它的淘汰。这不是鸡汤,是一个真实的节奏。我身边太多曾经靠某个风口发家的朋友,现在却卡在原地,因为没有持续学习的能力,连跟上都变得吃力。
学习这事,其实第一步是少读垃圾。经典的东西,不是因为它古老,而是因为它站得住。《国富论》那种书,哪怕你读不懂,读了三遍之后也会在脑子里生根。而那些看起来轻松的“心灵鸡汤”或者“管理秘籍”,读完爽一阵,真正落地的时候几乎没什么用。我现在读书,只挑那些“读一遍不舒服”的书,说明它有挑战,说明它逼你思考。
还有就是费曼提问法。不是教你怎么问问题,而是教你“一直问问题”。如果你每次读书或者听课,都用“为什么”、“所以呢”、“跟我有关吗”这些问题来打断自己,你就不会陷入“听了很多,却什么都没变”的陷阱。我现在习惯每次读完一段,就写下一两个问题,过几天再翻回来回答自己,那种方式特别能帮我构建知识之间的连接。
说到底,学习是为了输出。只有当你试图把一件事讲给别人听,你才会发现自己哪里真的理解了,哪里只是囫囵吞枣。我以前总是觉得,写读书笔记、写公众号是浪费时间,但现在觉得那才是学习真正的部分。输入只是第一步,输出才是让知识变成你自己的方式。哪怕每天只写三五百字,哪怕只讲给一个人听,也会让你的吸收率发生质变。
我慢慢发现,管理者这条路,其实不怕走得慢,就怕走得混乱。没有体系的时候,哪怕拼命加班,也只是疲于奔命;一旦有了体系,就算速度不快,也能走得越来越稳,越来越远。真正的高手,不是头脑发热的时候干得最猛,而是在任何时候,都能靠自己的体系,把复杂的局面简化,把混沌的场景理顺,然后稳稳地向前走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