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岁高龄,爬完泰山,我决定放弃健身了!
2025-08-01
决定不健身,是因为发现身体其实从来没有背叛过自己。
那天从泰山下来,坐在半山腰一个不算干净的石阶上,汗水干了又湿、风一吹透着一股皮肤发凉的味儿。腿没想象中那么疼,脚也还在,呼吸还算平稳,人是累的,但和那种“死都不想动”的累不一样。是那种“你以为你快不行了,其实你还能走一程”的累。那一刻,我突然就不想健身了——不是厌倦训练,不是放弃健康,而是意识到:也许,我已经足够了。
这几年,我们总是被“还不够好”的声音包围着。短视频里的人每个都身材炸裂,公众号文章写着三十岁不健身等于提前退休,健身房的广告天天提醒你“你该改变了”。久而久之,我们以为平凡的身体是不对的,以为维持就等于退步,以为没有六块腹肌就不能叫健康。可那天爬山之后,我忽然有点释怀了。我没跑步、没撸铁、没吃蛋白粉,也没有崩掉。相反,我像一口老井一样——平时不起眼,但你真需要水了,它还真能给你一桶清澈的。
小时候我们都觉得人应该越来越强,哪怕是为了“以防万一”。可到了某个年龄,你会开始思考:如果万一这辈子都用不上呢?你会不会觉得这一身本该拿来热热闹闹活着的肌肉,只是被困在钢铁计划里的道具?我们活着,不是为了准备活着,而是活着本身。你说登山是极限挑战,我现在更觉得那是一次校准。让人重新找回身体真正的位置——不是工具,不是目标,而是载体。它不是用来证明什么的,而是用来体验的。
我没准备任何攻略、没带充电宝、没查天气,只是穿了双舒服的鞋子,揣了点零钱,就上山了。别人问不怕吗?其实真没怕。因为知道这不是生死一搏的珠穆朗玛,这是被无数游客踩出阶梯的泰山。你要真爬不上去,一定会有人推你一把或者拉你一把。人这一生,大多数时候都不是靠单打独斗赢的,而是靠在人群里被某个“没说过几句话的人”顺手扶了一把。
我们总以为登顶靠毅力,其实更多时候是靠节奏。太多人做事,不是败在能力上,而是败在那种“必须一直咬牙坚持”的错觉里。可是人哪能不喘气,哪能不坐下来吃个烤肠,喝口水,再继续往前走。我这次爬山,有十几次是真坐下来休息的。不是站一会儿,也不是蹲一会儿,是坐下、掏出点吃的、看几分钟山景,然后慢慢站起来接着走。每一次坐下,都是一次给意志力充电。不是意志薄弱,是智慧多一点。
和一个比我还拼的小孩结成了搭子,那种一言不合就要PK谁先登顶的冲动,可能是成年世界里少有的干净好胜。不是为了赢你,而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把脚再往前多迈一小步。我们互相盯着,互相提醒着,累了也不太好意思先停。原来,有时候你需要的不是鸡汤,不是鼓励,也不是“你要相信自己”这种虚词,而是一个跟你一样喘着气、满头大汗的人,他也想赢,他也不放弃,然后你们就一起扛过去了。
很多人问我怎么提升意志力,其实也没啥秘密。就是每次遇到你想放弃的时候,你别真放弃。哪怕晚点放弃、慢点放弃、停下再继续放弃都行,但别立刻松手。人不需要每一次都赢,但需要每一次都试着咬一下牙。久了,你自然能咬得更久一点。而且,意志力这东西不是突然变强的,是在每一个“算了吧”和“再来一下”的边界上,慢慢长出来的。
最惊喜的是第二天早上。我原以为会全身酸痛,结果醒来,照样下床、照样走路、照样提包赶车,甚至连个拉筋的冲动都没有。那种“我居然没事”的感受,比什么都强。你发现身体不是玻璃,它是松紧带。你虐它一把,它会弹回来。你不给它机会试试,它还真就让你以为它废了。
所以现在,我决定不再去健身房了。不是说再也不运动了,而是我会换一种更自然的方式。爬山、走路、出汗、累一会儿,再恢复一下。我想把身体还给生活,而不是还给目标。
有时候真的不用太较劲,身体不是你的敌人,它只是等你别再把它当作某种“项目”,而是当作伙伴。只要你还愿意走动、还愿意爬坡、还愿意哪怕停下来喘口气再爬,你其实已经很好了。
而且,那天坐在山顶,大家没聊业务,也没聊赚钱,也没人说要拍视频剪个片子发抖音赚流量,大家就坐着,吃点东西,吹吹风,然后说“下次去哪儿”。你会觉得,原来这才是人之间最轻松的连接。不是用才华换尊重,也不是用标签换关注,而是你愿意来,我愿意爬,咱就一起走一段。
这段路以后也许会忘记细节,但会记得那个“原来我还能这样”的感觉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