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毛泽东的高明:拿到一手烂牌,却打出一串王炸
2025-08-01

掌握主动权,是一切胜负的根本。

有时候我觉得,真正厉害的人不是因为条件好,而是因为他总能用眼前的局面做文章,把被动化成主动,就像毛泽东,他其实一开始拿到的是一副彻头彻尾的烂牌。弱小、落后、四面楚歌,连根据地都常常要靠游击维持。但就是这样一个局面,他硬是一步一步把主动权抢了回来,最终“打出一串王炸”。我不敢说自己能完全理解这背后的全部复杂,但起码我越来越明白,有些东西不是拼实力,是拼节奏、拼定力、拼谁先出手、谁能设局。

那种“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”的思维,真是太重要了。别人怎么打我不管,我不能乱,我要打我自己想打的,我要用我熟悉的武器,我不能掉进他的节奏里。这句话以前听着像一句标语,现在越来越能体会到里面的劲道,尤其在一些竞争特别焦灼的局面里,如果你心里没底,就很容易被对手牵着鼻子走,然后越打越急,越急越错。

主动权这个东西,它不是看起来强的人就一定拥有,它是需要你不断去争夺的。你必须制造出机会,而不是等待机会。很多时候你看着强者坐拥资源、拥有话语权,但一旦局势一变,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棋子,一步好走,也能逼得强者下错一盘棋。就像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那场政治博弈,如果单比气势、比口才、比民意,杜鲁门根本不占优势,可他偏偏没有正面冲突,而是换了个战场,把麦克阿瑟拉进自己设定的听证会制度里,用理性而非情绪来定义这场争执,最终是麦克阿瑟被看破了底牌。

这其实提醒我一个很重要的东西,就是“换战场”的能力。当局势对你不利时,别硬撑、别死磕,别在对方擅长的领域纠缠太久。你要找到对你有利的地带,把战场往那边引。杜鲁门没有在街头与麦克阿瑟比人气,而是把问题拉回到国会听证,把战略拉回到全球格局。毛泽东打仗时也是这样,他从来不硬碰硬,而是打游击,拉着对手转圈。他不想让敌人知道他的真正意图,他要的是控制节奏。就像四渡赤水那次,红军兵力那么少,却能调动几十万敌军,一路奔波、疲于奔命,这就叫“你以为你在追我,其实是我在牵着你走”。

我越来越相信,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对手强,而是自己乱。当你急于求胜、急于回应、急于表现自己,你就已经失去了主动。毛泽东特别强调“独立自主的使用自己的力量”,这不是嘴上一句口号,而是时时刻刻都要去争的一种能力。我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,当我被迫去回应别人的安排、别人的节奏,我其实是在消耗自己,而不是在建设。就像很多企业一味模仿对手、防御对手,反而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路径感。

那些真正翻盘的时刻,往往是某个人、某个组织,突然停下来,不再纠缠于眼前的消耗战,而是悄悄在别的方向上动手了。就像统一对康师傅,不在品牌认知里继续死磕,而是重新定义“面饼重量”,一下子从品牌之争切换成产品结构之争。这个转换之所以高明,是因为它在对手无法回避的地方动了刀子——你可以不打广告,但你总不能让产品比别人轻吧?于是康师傅不得不应战,但一应战,就掉进统一的节奏里。

其实这种“重新定义战场”的能力,不光体现在企业竞争里,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。我见过很多职场上的“内卷”,并不是因为大家真的想斗得你死我活,而是因为每个人都被动得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,那就是跟随别人的节奏,结果谁也好不了。但凡谁能换一个话题、换一个评价标准、换一种游戏方式,那个人马上就脱颖而出了。

就像华为最初跟思科竞争,拼技术肯定拼不过,但服务可以拼,价格可以拼。很多人不理解,为什么华为要给用别人设备的客户也提供服务?但这恰恰是一种超限打法,是一种“打你没准备好的地方”的策略。这种打法背后,是一种深深的现实感——我不等你出牌,我先出,我不打你布好的地方,我打你忽略的角落。

回头看毛泽东的那些战例,其实都是在干这个事。他不等敌人部署好再打,而是在敌人布局的过程里先出手,抢掉那个“先手权”。你看桂陵之战也是这样,孙膑不是直接去救赵国,而是直接打魏国的都城大梁,让庞涓不得不回防,一回防,就暴露了行军路线,就被埋伏了。主动权的精髓就在这:你不能让对手从容地完成部署,你要逼他来回奔波,在他最不想动的时候让他动起来。

所以我后来理解,“攻击要害”的真正意义,并不是去伤害,而是去调动。你不打他的痛点,他就不动;你不动他,他就按照自己的节奏来。而一旦你调动了他,他就必须回应你,而不是你回应他。这种反向驱动,其实就是一种控制。

主动权的本质不是力量,而是调度。当你能让对手动而你不动,你就赢了一半。很多人觉得先出手就一定主动,其实不是。关键是你出手之后,对手是否必须回应。你一拳打出去,对手完全可以忽略,那你这拳就是空的。但如果你打在他必须回应的点上,他就必须出牌,他一出牌,你就知道他有什么,他就裸了。

很多时候,我看到那些真正会打仗的人,不是靠蛮力,而是靠选点。他不打你最强的地方,他打你不得不守的地方。你不想出手,他逼你出手;你想布阵,他让你来不及布。这就像下棋,高手并不是每一步都咄咄逼人,而是下到一个点上,对手不得不回应,那他就慢慢把主动权拉回来了。

回过头来看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,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在打这种“微战”。有时候你要开一个项目,有人冷眼旁观、有人阳奉阴违,如果你非得用他们的节奏去沟通、去解释、去争辩,你很快就被拖死了。但如果你换个打法,比如直接做个小成果让别人看到,再让资源主动找上来,那主动权一下就变了。

每当我迷茫、犹豫、疲惫的时候,我会提醒自己:现在的节奏是我定的吗?如果不是,那我是不是已经陷入别人的节奏里了?如果是,那我该不该换个打法,让局势重新流动起来?

很多事情,不是硬去赢,而是换个地方去赢。

有些战不能正打,要斜打;有些人不能直接沟通,要借事沟通;有些目标不能直奔,要迂回才能拿到。

不是每一场仗都能赢,但每一场仗都值得认真设计。

主动权,是一种在混乱中不迷失的能力,是在困局中寻找变化的眼光,是哪怕身处低谷,也不让自己失控的决心。

毛泽东打仗的时候讲究“围点打援”,生活中也是一样,你要绕着问题走,不是逃避,而是寻找到可以破局的入口,再回过头去一锤定音。光是面对问题发愁,是没有用的。

我也常常告诉自己,当你感到最无力的时候,不要急于求解,而是先想办法把主动权一点一点拿回来。哪怕只是换个说法、换个顺序、换个关注点,也许局势就慢慢不一样了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