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1岁,年入百亿,霸王茶姬创始人凭什么?
2025-08-01

有人三十岁还在犹豫转行,而他已经带着一家年入百亿的企业走出国门了。

每次听到这种速度,我都不敢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,得有多强的意志力和判断力,才能让一个人在一个原本混乱的赛道里,把自己的路径走得这么清晰——不是走快,而是走准。张俊杰这个人,让人看着不是羡慕,而是隐隐发麻。他太知道自己要什么,也太清楚什么东西跟目标无关。

他说他想做“东方星巴克”。这个词起初听起来有点狂,甚至容易被当成炒作口号。但再往深里看,你会发现他不是嘴上说说而已。他是真的在做一杯能标准化、能复购、能走向世界的“中国奶茶”。不是在“复制中国茶”,而是在“创造中国茶的现代版本”。从产品到包装,从定价到文化定位,他把这个事情当成一场持久的体系构建,而不是一轮生意机会。

我看到过他对伯牙绝弦的那段描述,说它简单、标准、能复购,是他定义的“基本款”。一个人如果真正在乎用户复购率,他不会去搞那些花哨又容易被遗忘的噱头。他会选择让你每天都想喝一杯、每周喝三次还不腻的味道。张俊杰在做的,不是让你“被种草”,而是让你“形成习惯”。这比营销更狠。营销是让你记住,而习惯是你自己离不开。

现在市面上的新茶饮品牌太多了,更新迭代速度快得像闪电。但很少有哪个创始人是清楚告诉你:我不做加法,我要做减法。我只做那些能支撑我长期品牌定位的产品。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其实有点不舒服,因为大部分人都在讲“用户多样化”“场景多元化”,而他在反其道而行。他不怕别人说他选择少,他怕别人记不住他。

我其实挺佩服他在节奏掌控上的克制。他没赶在第一时间扩张,而是花了四年时间深耕云南市场。很多人觉得开店要趁热、要抢速度,而他知道自己没准备好,他能忍。他愿意在没声量、没热度的时候慢慢打磨模型。那时候可能没人看见他在干嘛,但他自己清楚,他是在做那个能撑住高增长的底座。

后来等到模式跑通,他才开始扩张,而且扩得非常有章法。他先在新城市开直营店,再测模型,再引入联营,然后才慢慢开放加盟。他不是把品牌甩出去让别人赚快钱,而是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深耕下去。我看到有加盟商说,一开始面试霸王茶姬要过五六轮,还有人说一个城市能被选上的加盟者基本都有一两轮创业经验,这种筛选标准之严,说白了就是怕被砸招牌。他知道自己想做的是长期品牌,不是三五年暴富。

但我也明白,这种节奏其实对他自己是最累的。别人一轮融资就冲业绩,他每一步都要自己先踩出一个坑,然后再告诉别人怎么避坑。他得先当那个试错的人,才有资格当指路的人。他不是那种随便说“我想改变行业”的人,他是那种在不声不响里就已经把规则改掉一半的人。

有人说他营销是“碰瓷”,说他的包装像Dior、像LV,我一开始也有点质疑,觉得是不是走偏了。但后来我发现,他不是在模仿,他是在用最短路径抢占注意力。他太知道现在这个世界里,注意力是第一入口。先让你记住,再让你理解,最后让你喜欢。他懂传播,也懂分寸。他不靠卖弄情绪圈粉,而是让你愿意掏钱重复消费。

我听他说过一句话,大概意思是:年轻的时候多做加法是为了找到方向,但一旦方向明确了,就必须开始做减法。我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沉的思维方式。它不光适用于创业,也适用于活着。人一旦什么都想抓,最后就是什么都抓不住。而当你愿意收,把那些短期的机会感、诱惑感都剔除掉,只保留那些和目标有关的东西,你才能越走越稳,越来越轻。

这个时代很多创业者都像在打仗,盲目出击、高频试错、无限迭代,生怕落后。但张俊杰不是。他像个兵法家,先占地形,再布战线,然后慢慢推图。他没在跑,他在谋。他的增长不是侥幸,是准备好了才上的。他不是靠一个产品火了才成名,是他早就在准备这个产品成为“品牌锚点”。

现在很多人都在排队加盟他家店,甚至有人说就算排不上,也先买个他家杯子发朋友圈装一下。这当然有营销成分,但也说明这个品牌的“社交属性”已经开始进入用户的潜意识。他没靠单次爆款,而是靠持续存在感。他让你觉得“拥有它,是一件时髦的事”,而不是“喝一杯奶茶而已”。

我曾想过他到底凭什么能走到现在。年纪不大,履历不亮,起步不快。但他有一点特别确定:他从来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。他不拐弯,不走捷径,他也从来没等什么“行业风口”。他是靠自己把风吹出来的。他用节奏感创造了时间,用系统性积累了空间,用判断力打开了增量。

一个人能不能走远,不看你当下有多强,而看你能不能把自己持续地推向下一个版本。他身上那种清醒、节制、向内靠的劲儿,让人很难不佩服。他不是在追风口,而是在创造自己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