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存款10万,逃离北上广能如愿“躺平”吗?答案让人意外
2025-08-01

存款10万并不够撑起一场真正意义上的“躺平”。

有一段时间,我几乎每天都会刷到那些说“辞职、搬家、逃离”的视频。配乐永远是清淡的钢琴曲或者假装漫不经心的BGM,文案写着“终于不想再撑了”“想过点简单的日子”,镜头里的人拖着一个二手拉杆箱走进郊区某处廉价的短租房。留言区总是涌现出一句话:“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吗?”

我也动摇过。尤其在连续几个月压着情绪去挤地铁、喝冷掉的咖啡、跟不上节奏又不敢请假之后。那种快被城市吞掉的感觉,会让人一夜之间下定决心要离开,哪怕手里只有十万块。

但后来我看到了那些走出去的人。

有个UP主是低调出走的典型——他原本只是想短暂“养自己”,结果三个月不到就开始重新找方向。他做过预算,挑了最便宜的海边城市租房,想过靠积蓄加上极简生活撑一年。但现实是,房租没压下来、生活成本没低到想象中,交通、三餐、取快递……每一件小事都比在城市里花得更多。

他很快意识到,逃出来容易,活下去难。

城市之外并不是桃花源,而是另一种更隐形的压力:花钱没有反馈,生活没有节奏,日子没有锚点。原本以为自己只是不想卷,其实是误以为离开系统就能获得自由。

但如果你没有一个替代系统,就只能靠意志力硬撑。

不是谁都能在南方小镇一个月花一千五百块,不是每个村庄都住得起也修得起房子。就算你能躲进农村,每天和自己对话的时间也会让人疯掉。到最后,那些曾经向往“面朝大海”的人,连菜市场都不想去,只能窝在床上靠短视频打发时间。

我见过的“躺平者”,真正能撑下来的,几乎都不是因为“够省”,而是因为他们意外走上了新的轨道。有的人开始运营自媒体,有人接了小活儿做线上课程,还有人回头去考了编制。不是闲下来躺着,而是换了个方式继续和世界建立关系。

反而是那些真的不动了的,“躺”得最彻底的人,才最容易在三个月内崩溃。他们不是失败,只是被时间慢慢掏空。

你以为你想要的是自由,后来才知道你需要的是支点。

没有工作,就要靠规划撑住;没有社交,就得靠日程表维系生活感;没有目标,就必须用纪律感去稳住每天醒来的意义。这些成本,不比朝九晚五低。只是换了个形式。

十万块,说多不多,说少也不少。它可以买下你半年到一年的喘息权,但它买不来你与这个社会断联后的稳定存在。

如果你不想挣扎,你就要花时间精力重新建构生活秩序。而这种建构,是一份长时间的精神劳动,不比上班轻松。

所以问题不是能不能“躺平”,而是你愿不愿意在“躺”的过程中承担无聊、面对无意义、处理各种琐碎的重新安排。你得接受你不是来休息的,而是来搬一次家,然后继续活。

我还记得另一个年轻人。他带着十万块回老家,每天自己做饭、写日记、学习新技能。他过得很克制,也很平静。他说自己不是“逃离”,只是“从重构开始”。那种状态,不是松懈,是带着方向的自律。他每天锻炼、读书、接点线上的稿子,照旧工作,只是不再把自己推进城市机器里而已。

我后来才懂,这才是真正的松弛。不是想象中日夜无事,而是你不再为了活着而和世界搏斗,而是找到一种不让生活吞噬你的姿态。

但能做到这样的人,真的很少。不是大家不努力,是这种生活背后的结构成本太高,远不是十万块就能覆盖的。

如果你手里只剩下十万块,那不是自由的起点,而是一次时间有限的调整期。

你要用这段时间重新找到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方式,而不是把它当作可以无限延长的度假。

你终究还是要面对问题,不管是职业上的空窗、身份的漂浮,还是未来无法维持现状的不安。这些不会因为你搬去一个便宜点的城市就消失,它们只是暂时静音。

而静音之后,更加清晰的,是你该做什么,才能重新在没有职场支持、没有社会认可、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里,不慌不乱地活着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