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发现一个人开始变强的征兆:祛魅
2025-08-01
真正变强的人,往往是从不再神化他人开始的。
有时候我想,一个人开始变得坚定,不是因为他忽然拥有了多少资源或技能,而是他终于敢于直视那些曾经让他仰望、跪拜甚至怀疑自己的幻象。所谓“祛魅”,听起来像个理论词,其实更多时候,是个沉默的转折点——你开始把人还原成人,而不再当他们是你的参照系。
以前我会特别在意别人过得怎么样。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刚拿到的offer,有人刚从国外玩回来,有人一转眼买了新车。每次看到这种更新,心里都有点堵,嘴上说着“挺好”,但其实根本高兴不起来。不是羡慕得咬牙切齿,而是一种深沉的、不好意思承认的质疑: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,才活成现在这个样子。
后来慢慢才看懂,那些照片背后,其实什么都有。刷卡透支、父母资助、关系帮衬,还有为了面子营造的假象……这些我都不是真的嫉妒,但我曾因为它们怀疑过自己。那种怀疑特别耗人——不是愤怒,而是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藏起来,一点点变得更沉默,不敢说出自己的疲惫,怕别人笑你“不争气”。
但越长大,越能看清楚:那些光鲜背后,其实也只是普通人。他们也焦虑,也做噩梦,也被拒绝,也孤独地吃泡面。你以为的“他们”,其实就是“我们”。区别只是有人会修饰,而有人选择了实话。
我身边有个朋友,大学时是我们一群人眼中的天之骄子,成绩拔尖,家境不错,说话也特别得体。我们当时都觉得他未来前途无量,毕业后一定是最先年入百万的那个。可后来几年过去,我们才知道他换了三四份工作,曾经因为抑郁症请假整整半年。他说那段时间每天睡到下午,醒来就是空虚、发呆,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他说自己不是不优秀,是太想要“看起来优秀”,最后连活着都觉得有点吃力。
那天我听完,只觉得人有时候太辛苦了。不是因为没有得到,而是因为总在和虚幻的对照标准比赛。那些看起来“比我厉害”的人,其实也不过是在镜头以外拼尽全力地活着,只是我们都把苦涩藏在了点赞的背后。
慢慢地我发现,生活真正的重建,不是从做计划开始,也不是从下一次努力冲刺开始,而是从“看破”开始的。看破你一直膜拜的那个偶像其实也有脆弱,看破那个你不敢打扰的前辈也在默默加班,看破那些你向往的“理想生活”其实也充满了瑕疵、意外和不得已。
你不用每次看到别人晒成绩、晒收入、晒幸福就心跳加速,也不用每次听到别人讲道理、讲奋斗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你可以点个赞,也可以划走,不用代入,不用内耗。你终于开始允许自己活成自己的样子,哪怕平凡一点、慢一点,也没关系。
祛魅这两个字,其实听起来有点冷,但做起来却很温暖。它让你不再追着别人的脚步跑,不再每天打开社交软件就心烦意乱,不再怀疑“我是不是不够好”。你会开始看到:好,是很多种样子;值,是很多种选择;活得清楚,比什么都值得骄傲。
前两年我也曾陷入消费焦虑。每次看到谁买了新包新鞋、换了新车新手机,心里就一阵躁动,总觉得自己“是不是落伍了”。但我也清楚,那些东西我根本不需要。可为什么还是忍不住想买?后来我发现,我不是想买那个包,是想买那种“拥有它的人看起来被肯定”的感觉。
消费主义最厉害的地方,就是让你不知不觉地把物品当作身份标签。你不是真的喜欢,而是怕没它就不被尊重,不被注意。但越这样,越累。那不是真实的喜欢,而是伪装成喜欢的恐惧。
所以我开始练习拒绝。不再跟风买限量版,不再给朋友圈营造精致生活的假象,也不再刻意装作“什么都懂、什么都在掌控中”的样子。能穿就穿,能用就用,能安静地坐着就不刷手机。慢慢地,那种需要“靠物质撑起存在感”的感觉变淡了。我开始更愿意和自己待在一起,不再总是想证明什么。
祛魅不是让你远离世界,而是让你不再依附世界来判断自己。你不需要靠别人的成功来验证你的价值,也不必总在攀比中确认“我是不是落后了”。你可以走自己的路,哪怕没人鼓掌,也不会觉得委屈。
我有个写字的朋友,曾经因为长期模仿某个作家而写不出任何新东西。他太崇拜那个写法了,甚至在日常语言里也学着那种句式说话。后来他停笔半年,什么也不写,只是去公园里走走、听听邻居吵架、看看菜市场的讨价还价。他说,他重新找回了语言的温度,也找回了写作的意义——不是模仿,不是讨好,而是让自己的经验被听见。
一个人开始真正写作的时刻,也许不是他提笔的那一瞬,而是他放下“我要像谁”的那个念头。成长也一样。不是从获得别人的认同开始,而是从你终于看清了自己不需要那么多认同开始。
有一天你会发现,那些你曾经仰望的人也会犯错、走偏、跌倒;那些你曾经憧憬的生活,其实也有吵架、失望、眼泪和无法言说的空白;那些你以为高高在上的光环,其实也不过是一点点人设和运气堆起来的幻象。
你开始变得安静了,但不是沉默,而是一种不再轻易被打扰的清醒。
你开始变得慢了,但不是懒散,而是一种终于允许自己不用随波逐流的自由。
你开始变得普通了,但不是低落,而是一种终于活成自己的踏实。
你开始真正成长了,不是因为你变得多强,而是因为你终于不再伪装坚强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