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公司最大的内卷,是“过度管理”
2025-08-01

公司最沉重的负担,往往不是外部竞争,而是内部那种不自知的、疲惫的过度管理。

这几年见过太多管理者,一边说自己忙得团团转,一边又把所有人都折腾得精疲力尽。他们不是不努力,也不是没有责任感,只是那份“怕出错、怕失控”的紧张情绪,反而成了整个组织的封锁线。表面上是在提效,其实是把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,一点点消磨干净。

有时候,我也理解这种控制的冲动。刚升职那会儿,我也整天想着要把每一个环节都盯住,每一个文件都亲自批过,每一条通知都写得像论文。但一段时间下来,我忽然发现,团队的气氛变了,变得小心翼翼,大家做事开始看脸色、猜口风,没有人主动提建议,也没有人敢轻易拍板。慢慢的,一切都变得低效,却没有一个明显的“问题”可以指出来,只是觉得整支队伍像走进了一个软绵绵的沼泽里,沉得下去,但浮不上来。

那种“过度参与”的习惯,不是一天养成的,往往和一个人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有关。你怕别人搞砸,所以事事亲力亲为;你怕下属懒散,就开始设规则、定流程、管细节;你怕绩效不好看,于是让大家做报表、打卡、复盘、汇报、二次汇报。你以为这些安排是在保护组织,其实只是建立了一个看似精密、实则僵化的管理幻觉。

这不是管理的胜利,而是信任的崩塌。

每当我听到有人夸自己“流程管控很细”,我都忍不住想问一句:你们团队还愿意开口说话吗?有没有人自发地提出哪怕一个小建议?有没有哪次会议,是你没有提前设定议程、只是让大家随意聊聊?有没有一次你选择放手,而不是“指点一下”?

我特别害怕看到那种会议桌上的沉默。那种不是没人有话说,而是所有人都明白,说了也没用,说了反而会让事情更复杂。于是一个组织就这样慢慢失去了反馈、失去了自省的能力,久而久之,也就失去了进化的可能。

在一家五个人的小公司里设三十条规章制度,是一种恐惧的外化;在一家已经步入稳定期的企业里,依旧频繁“改革”“调整”,本质上是管理者的不安全感作祟。我们被太多管理理念灌得满满,却忽视了:一家公司不是靠控制成长,而是靠激发成长。

有时候,最好的管理,就是少管一点。

不是不管,而是别用“怕出问题”的逻辑来做决策。管得越多,空间越少,反而让每个人都在等指令、怕犯错、学会了装忙。你会发现,“按流程来”最后成了最高指令,“问领导”成了万能解法,而“主动作为”变成了最危险的行为。

我曾经见过一家传统制造企业,老板每天盯着车间的监控屏幕,谁多休息了几分钟、谁站的位置不对、谁换班迟到了,他都要打电话问责。一开始大家还觉得他勤奋、负责,后来慢慢连车间主任都辞职了。他不懂,员工不是懒,而是心冷了。那个摄像头,不是在监督工作,是在告诉每一个人:你们不值得信任。

真正好的管理,一定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之上的。你得愿意相信,团队里有人比你更懂细节,也有人愿意承担责任,只要你给他空间。而不是一边说“放权”,一边什么都要签字确认。不是一边倡导“创新”,一边把所有动作都标准化到每一步都要写在SOP里。不是一边高呼“自驱”,一边天天检查谁几点打卡、谁几点下班。

还有一种常见的陷阱,是“迷信管理理论”。今天听到阿米巴不错,明天学PPT文化,后天又学OKR和六西格玛。这些本身没有错,但问题是:你根本没有评估自己的组织能不能吃得下、消化得了。很多管理者一着急就喜欢用“工具”来解决“信任”问题,却忘了工具只是手段,不是关系的替代品。

你不能用公式来推动人心。组织是活的,它需要的是节奏感、弹性、和人性之间的温度感知。你要的是连接,而不是控制。

想明白这些之后,我开始尝试一件事:在自己不必要参与的地方,彻底退出。不设中间审批,不定流程规范,不做强干预。然后就静静地看——看大家的应对,看问题会不会自动暴露,看谁主动站出来。我惊讶地发现,那些我曾经担心搞不定的人,居然可以把事情做得比我想象中更好。

当你愿意放下控制,你会看到人的另一面:责任、创造力、自我调节。这些不是你逼出来的,是你信任他们之后,他们自己长出来的。

我们太容易在“管理”这件事上高估自己的重要性,低估团队的生命力。

有时候,你不需要更多表格、会议和流程,你只需要给团队一块干净的土壤,一点耐心,一点阳光,然后等他们自己长出来。

而你真正该做的,是别踩在他们上面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