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也就那样
2025-08-01
人生的排位从一开始就不是公平的。
高考从来都不是一次“看谁更努力”的比赛。它更像是一场大型选拔,只不过入场券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发下去了,有些人手里拿的是定制装备,有些人连入场门票都不确定有没有。不是非要唱衰,也不是刻意批评制度本身,这场比赛确实尽可能地公平了,但公平和适合,并不是一回事。
最早的残酷,其实在中考就已经埋下了。那时候你根本不知道那场考试能决定你未来可触碰的高度。很多人那年才十四五岁,迷迷糊糊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说:“这次是你人生第一次重要考试。”可是没人告诉你,这是很多人最后一次能真正“拼一把”的机会。你没考好,可能就再也追不上了。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,而是因为后面的路已经在那一瞬间被切断了。
这就像是从起跑线开始就分了道,有的人走的是阳光大道,有的人已经在杂草里挣扎。你说高考不重要吗?当然重要。能考上好学校的人,会更容易地拥有“默认信任”。但你说它决定了一切吗?也不是。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,那种线性思维的路径早就不灵了。
有个朋友说他女儿初二的时候就被“鸡”得不成人形。她不是不努力,而是看得出已经身心疲惫。她的妈妈是个北大硕士,每天在她耳边念叨:你知道你妈以前是怎么学习的吗?你知道我们那时候多苦吗?她女儿后来有一阵子开始故意考砸,只为了“求放过”。她不是没潜力,她只是想喘口气。
很多孩子不是输在分数上,而是输在了没有喘息的空间。这个世界太讲效率,太讲结果,太缺理解。于是我们用标准化的考试去挑选一部分“合适的人”,然后告诉剩下的人:“你要不努力了。”可事实上不是他们不努力,是他们从头到尾都没在一条起跑线上。
哪怕你真的尽全力了,也未必能改变那条跑道的倾斜。你生在一个不太关注教育的家庭,没人带你刷题,没人给你报补习班,没人跟你讲什么是“高考志愿填报策略”,你连哪所大学好都不知道。你甚至从没想过“名校”这个词离你有多远。不是你不配,是你根本没被允许去想。
很多人拼到最后也只是为了“别被淘汰”,而不是为了赢。我们太习惯让孩子追着“合格线”跑,却很少问过他们:你到底擅长什么?你喜欢什么?你能在什么场景下发光?我们用了太长时间告诉他们“你不行”,却很少花时间发现“他们哪里可以行”。
有一次我在地铁上听见一个男孩跟他朋友说:“我爸说我考不上大学就别回来见他。”他说这话的时候没什么情绪,就像在复述一句天气预报。他可能已经习惯了自己在这场游戏里是失败者。他不是不难过,他只是已经觉得难过没什么意义了。
这种“注定感”特别压人。你明知道自己可能不是“读书那块料”,但你还得强撑着。你不能说自己不想学,你不能说自己想去打工或者干点别的事,因为一旦你说出口,就像是承认自己是个废物。可这太不公平了。一个人做不好标准试卷,不代表他做不好人生的题。
其实说到底,高考就是一次“制度筛选”。它最擅长的,是从特定模式中找出最擅长特定模式的人。如果你刚好适合,那很好。可如果你不适合,也不是世界末日。只不过这个社会还没准备好完全接纳那些“不适合”的人。
但总有一些地方,是专门为“异类”留的。你可以不适合考试,但你可能在说话、在拍视频、在修车、在开店、在写段子这件事上天赋异禀。你可能没有文凭,但你会修一个街道上最难搞的空调。你可能不会应试作文,但你能写出打动人的影评。你可能对高数一窍不通,但你能做出最好吃的肠粉。这些事没人会在高考里考你,但这些事确实能养活你。
有人说,“学历是敲门砖”,但你别忘了,还有人是不用敲门的。他们自己修了一道门,也能活得很好。只不过他们被教了太久“你一定要进那道门”,以至于忘了自己还可以开另一扇。
而且,那个世界的门现在也在慢慢松动。学历的金光越来越淡,特别是普通大学的文凭,在一些行业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筹码。你说你本科毕业,人家会问:“哪个专业?”“你做过啥?”“你现在有没有作品?”——他们不在乎你在哪读的,而是你能不能做事。
你要是真的不适合走传统路径,那就别在那条路上内耗。转弯就行。有人靠学历爬梯子,有人靠手艺起高楼,还有人靠爱好活出名堂。你只要选一个方向一直走,总会走出个结果来。
不过,要记得两件事。第一,不断产出,不管你做啥,你都得能做出点东西来。不是给别人看的,是能被市场接受的。一个糖炒栗子摊只要好吃,一天也能卖出几百包;一个短视频博主只要内容戳中人,就能换来关注和合作;一篇文章,只要有人觉得写得真实,就能带来另一种机会。
第二,要信点运气。不是迷信,是理解这个世界本质上的“非线性”。很多人不是因为努力就成了,而是因为刚好在对的时间,做了对的事,遇到了对的人。机会从来不排队,你要敢走出去,敢试,才能遇见它。
还有,千万别总想“跟别人一样”。越像别人,你越没有自己的位置。这个世界已经人满为患,只有那些在边缘、在罅隙里做出新东西的人,才有可能活得宽敞点。而那些天天跟别人对齐的,最后只能被湮没在人潮里。
写到这,我想起大学那会儿班里一个男生,他成绩真的不行,每次挂科都挂到名单最前头。可是他喜欢摆摊、做视频、捣鼓小程序。别人上课的时候他在图书馆打代码,别人实习的时候他在拍小短剧。毕业五年后,他是我们那届收入最高的那一个。
不是因为他运气好,而是他从来就不打算靠“走正道”成功。他知道自己不擅长那个体系,所以早点退出,去找自己能打赢的场子。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果断,但我始终记得他说的那句话:“我不需要赢那个游戏,我自己建一个就行了。”
这句话我至今记得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