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4个字,揭露了一个人内耗的根源
2025-08-01
过度负责,其实是把自己困在了别人的期待里。
有些人看上去特别可靠,别人一开口,他们就答应得特别快,好像能搞定一切。但他们心里从来没有真正轻松过,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提心吊胆,生怕哪一个细节做得不够好,生怕别人会不满意,甚至生怕别人因此就不喜欢自己了。那种绷着的状态,不是认真,是紧张,是怕得太多。
这种怕,不是现在才有的,很多时候是小时候就种下了。比如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过那种时刻,家里一吵架,你就会莫名觉得是自己的错?是不是会想,自己如果更乖一点,爸妈是不是就不会那么生气?慢慢地你就学会了一种方式:多做一点,多承担一点,把气氛缓和下来,把事情兜住,就好像这样世界就不会崩塌。
可久而久之,你就分不清哪些是你该承担的,哪些不是。别人稍微不开心,你就开始自责;事情稍微出错,你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、是不是让人失望了。哪怕别人根本没说什么,你也已经在脑子里一遍遍地预演了被责备、被否定的场景。
这种感觉就像身体被拧了一根发条,永远没法放松。别人说“你不用太完美”,你听到了也只是点点头,可是手还是控制不住地想做到极致。你知道累,也知道不该这样,但你就是下不了那个“标准太高”的指令,因为在你心里,那些标准已经不只是为了做好事情,而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个“失败的人”。
而真正让你这么在意的,从来都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那种“不被认可”的恐惧。你害怕别人不满意,是因为你一直觉得自己的价值是靠被需要、被肯定、被称赞撑起来的。你不相信自己本来就是值得被喜欢的。于是你总要拿出比别人更高的效率、更完美的成果,来换一点点安全感。
可那种安全感特别脆弱,稍微做错一点,立刻就崩了。你开始否定自己过去所有的努力,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配不上现在的职位、机会、感情。然后你不敢要太好的东西,因为你怕自己不够好,不够配。你甚至宁愿放弃,也不敢尝试,因为你不相信“出错了也没关系”。
但你有没有发现,你对自己真的太苛刻了。别人看你,也许觉得你稳重、靠谱、有能力;而你自己,却总觉得“不够”“还可以更好”“不值得被期待”。你所有的完美,其实是建立在对自己的不信任上。你以为自己在做得更好,其实是在拼命证明“我不是失败的那一个”。
这种心态特别容易累。因为你一边在拼命做事,一边在心里跟自己较劲。你一边想放松,一边又怕一放松就出错;你一边想接受自己没那么完美,一边又控制不住地自责。你明明很努力了,却一直没办法好好肯定自己。别人只看结果,你却背着整段过程的压力往前走。
最讽刺的是,有时候别人根本没有那么高的期待,反而是你把所有的重量都扛在了自己身上。你以为别人都在盯着你,其实很多人都在忙着看自己。你以为别人会因为一点小错就否定你,其实别人可能根本没注意到。但你已经习惯了那种紧张,习惯了提前道歉,习惯了把“不是你的责任”也当作自己的问题来处理。
这就是内耗。不是因为事情多,而是因为你在心里不停地打自己。你把别人可能的不满,先在自己心里演了一遍;你把事情没做好的后果,先在自己心里罚了一遍。你不是在跟现实打仗,你是在跟自己打仗。你太想让一切都稳妥,所以你压根就不给自己喘口气的空间。
而且你也发现了,这种“过度负责”的状态,其实并没有换来更多的认可。别人习惯了你“能干”,就把责任越堆越多;你明明已经力不从心了,可一想到“我不做可能别人就失望了”,你还是接了下来。你说你是负责,其实你是在牺牲自己来成全一切。你怕别人难受,于是你就把难受都留给自己。
最可怕的是,你还不敢喊停。你不敢说“我不行了”,你怕别人觉得你能力不够,怕别人说“你怎么这么玻璃心”,怕别人不再依赖你。你其实也想被照顾,也想被理解,但你已经习惯了做那个“什么都能搞定”的人,所以你哪怕再累,也不太好意思求助。你怕一开口就掉价,怕让别人看到你脆弱的一面。
可你知道吗?你不是必须要完美的。你不是非得做到极致,才配得上被尊重、被信任、被喜欢。你是可以出错的,也可以松口气的。你可以说“不好意思,这次我真的做不到”;你可以说“这件事太大了,我需要帮忙”;你也可以不解释,只是允许自己慢一点、累一点、不那么神气一点。
没有人可以一直撑着。你得给自己留出一点缝隙,那种缝隙不是懒惰,而是人本该有的空间。你不需要一直做对的事情才能证明自己是个好人。你已经是了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