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
2025-07-31

「越想抓住的东西,越像空气一样穿掌而过。」

每次觉得自己快看懂一个人、一个局势、一条道路的时候,我都会停下来反问自己:我看到的是“它”,还是我想象中的“它”?这问题听起来像哲学,但其实一点也不玄,它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生活里。你盯着一个机会很久,越看越觉得那是你人生的转弯口;你反复回想一个人说过的话,越想越觉得对方在暗示什么。可是走过去了才知道,那根本不是你以为的东西,你心里的那个形状,是你自己拼出来的。

我开始发现,大多数困顿,不是因为看不清现实,而是把想象误当成现实。那些让人心动的、焦虑的、激动的东西,它们在远处好像特别具体,像一幅画的轮廓清晰得让你想走进去,但你真走近了,却像雾散一样,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。你以为你追的是一份结果,其实你一直绕着的是自己的投影。

比如你说你想进一个行业,是不是你真的了解它?还是你刷视频时看到一个人讲得头头是道,于是你认定“这行靠谱”?你说你喜欢一个人,是不是你真的跟他相处过?还是你通过几个细节拼出了一个“理想版本”的他?你说你非某个城市不可,是不是你真的去待过?还是你只是习惯了在地图上幻想?很多事情,在你还没接近它之前,它就已经被你在心里加工过了。

我们习惯在心里建模,因为那样更安全。建一个模型,看上去像,看上去有秩序,看上去能预测结果。但问题是,模型不是现实。它只是你经验、焦虑、欲望、幻想的综合体。当你盯着它太久,就以为那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。而一旦现实和模型对不上,你就会陷入不知所措的混乱感里,你不是面对了真相,而是失去了“投影”。

有段时间,我陷在一个特别具体的执念里。觉得非完成某件事不可,觉得如果现在不做,以后一定会后悔。那个时候我以为自己很清醒,目标感强,专注。但后来才明白,那种执念不是来自真实的需要,而是来自一种自我催眠。我不断地去看成功学的东西,不断告诉自己“不能错过这波趋势”,其实根本就没有哪一波。是我把所有的线索都凑成一个“趋势”,是我自己把眼前的一件普通事贴上了“通往未来的钥匙”这种标签。结果当然是,它什么都不是,只是一个普通节点,我自己太用力了。

想明白这一点之后,整个人松下来很多。我不再急着把看到的每个东西都赋予意义,不再用“这是不是我的机会”来衡量所有出现的人和事。我开始允许事物就只是它本来的样子——一个岗位就是一个岗位,一个人就是一个人,一句话也许就只是聊天,不代表任何走向。我开始学会把注意力从“看清某个对象”转向“看清自己此刻的期待”。很多时候,不是世界虚伪,而是我太想让它真实。

人越是内心缺乏确定性,就越喜欢制造幻觉来填补。于是我们看任何事物,都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投影。我们说“远观其物”,其实看的从来不是那个物,而是我们对它的解释。看一段感情,看到的是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渴望;看一个职业,看到的是自己想要被承认的需求;看一个生活方式,看到的不过是“如果我是那样就好了”的情绪补偿。这不是错,只是我们要有意识知道,这些“物”,不是客观存在,而是主观映射。

我记得有天深夜看到一句话:你以为的渴望,其实是逃避的另一种表达。那一刻我忽然就明白了很多事。我以为我拼命往外跑,是在寻找突破,其实是在逃避当下的混沌;我以为我特别想得到某样东西,是目标感很强,其实是想从结果里获得一种暂时的安全感。我把太多想象投射到一个具体目标上,等于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一个泡影里,它一破,我就摔进去了。

而现实不是泡影,它没有那么戏剧性,也没有那么多转折,它就是冷冷地摆在那儿,看你怎么接。你想看它,就必须带着空杯去,不带太多意图,不带太多推演。你站得越远,看到的越是自己的想象;你走得越近,越容易撞上真相。真相不是诱人心动的那种,它甚至可能无聊、重复、没那么梦幻,但它才是能让人扎根的东西。

所以现在,每当我看到一个新鲜的事物,一个听起来很诱惑的方向,我第一反应已经不再是“它是不是我要找的”。我会更谨慎地问自己:“我是不是又在拿它当投影?”“我是不是又在抓一把空气,以为那是抓住了什么?”这一问下来,大部分冲动都会慢下来,我能更真实地感受那件事本身到底值不值得做。

不再那么容易被吸引,也不再那么轻易下判断。我反而能更踏实一点,慢一点,不再被自己的投影牵着跑。这个过程很不容易,它需要你不断拆穿自己的幻觉,但也正是这个拆穿的过程,让人一点一点和现实重新建立关系。

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。多数时候,我们看到的不是“物”,而是“我们希望它是什么”的那个版本。当你开始意识到这点的时候,你才真正开始看见世界,也开始看见你自己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