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消费主义给年轻人的最大陷阱不是消费,而是让他们把消费和快乐画等号,让他们误以为快乐只能通过消费获得。
2025-07-31

快乐不该被消费框定,它本来就不依赖价格标签存在。

在一个连情绪都能被营销的年代,许多人已经悄悄把“快乐”这个词和“买到什么”“去哪儿打卡”“穿得够不够新潮”绑在了一起。他们并不是故意这么想,而是长期被一种无形的暗示包围着:你得不断拥有更新的东西,才能维持内心的满足。消费主义的厉害之处,不在于它鼓励人们消费,而在于它偷换了幸福的定义。

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在满足需要,其实常常只是被引导着解决“焦虑”。不是缺了那双鞋子,而是怕朋友圈里别人有你没有;不是非要换手机,而是担心再不升级就“掉队”。快乐慢慢就变成一种维持表面体面的工具,而不是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到的轻松和平静。

越是年轻的时候,越容易上这种“感觉自己掌控了选择”的当。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真的在做选择,而只是从系统推荐的菜单里点了一道看起来最流行的“幸福套餐”。里面的配料是快递单、评分榜、限时优惠券,还有一张被精心包装的、仿佛你得到了特别奖赏的“身份标签”。

而更残酷的是,当那份“新鲜感”迅速褪去之后,人会更空。空到又要赶紧寻找下一个可以填补的东西,再买点什么,再体验点什么。否则就会觉得一天白过了,好像自己的人生在停滞。可是人生什么时候靠快递盒子决定节奏了呢?谁又规定只有被点赞的消费,才算真正的快乐?

这种持续被外界激发的欲望,会让人逐渐失去识别内在需要的能力。比如有的人明明很喜欢安静地写字,但最后却总是被各类潮流折扣吸引走注意力;又比如有人其实内心渴望和朋友深聊,但时间却全部耗在选购某个“提升生活品质”的好物上。注意力和时间都被买走了,但买不回真正的自洽。

消费当然不是错,问题在于你是不是把它当成唯一通道。有些快乐,其实很小。像傍晚洗完头在阳台吹风,像朋友递给你一块没讲理由的蛋糕,像路边书摊随手翻到一页刚好对胃口的句子。它们不贵、不热搜、不显摆,但它们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,不需要用付款来证明你配得上拥有。

要摆脱消费主义真正的绑架,其实不需要激烈地反对购物,也不需要强迫自己“去山里找自己”,更不是要跟潮流彻底切断联系。关键是别把“值得被爱的人生”这件事交给购物车决定。能分清“想要”和“需要”,能在买之前问一问自己:我是在填补空虚,还是在满足愿望?这是区分是否被操控的第一步。

生活本来就该有点重复、有点无聊、有点寻常味道的。如果非要让每一天都像节日,那就会陷入一种永不停歇的造梦、打卡和不断赶路的疲惫里。而真正舒服的人生,恰恰是可以在没有什么特别的日子里,也能感受到心里的安稳和松弛感。

那个感觉,总是来得安静,不惊艳,也不喧哗,像一杯放在阳光下略微泛温的白水,没什么特别,但你知道它就是你想要的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