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相:通常我们指责别人的事,我们自己也在做。
2025-07-31
真正刺痛我们的人,其实是在演我们自己不愿承认的样子。
有些情绪来得特别快,几乎是第一眼看到对方的行为,心里就立刻跳出一句:“怎么这么自私”“太虚伪了”“这人真差劲”。那种下判断的速度快到不需要思考,像是自动反应。后来才慢慢察觉,这种特别“敏感”的判断,其实不是来自理性,而是来自某种“被提醒”的羞耻。对方做的事,刚好戳到了自己曾经偷偷做过、想过、甚至正在做却不愿面对的东西。
越容易指责别人的地方,往往就是自己最想隐藏的地方。有时候不是不知道,而是不愿看见。尤其当自己还在试图“维持某种形象”的时候,看到别人毫无掩饰地做出你内心抗拒但其实渴望的行为,就很容易产生攻击。这种攻击看上去像道德,但本质上是防御。是一种“我和你不一样”的急切划清界限,是“我没有你那么糟”的自我洗白。
可是人终归是复杂的。越是喊得响亮的批判,越可能藏着一点“我其实也这样,只是不敢承认”。比如批评别人说话不真诚,那就得问自己,是不是自己也常常选择沉默、回避、用漂亮话搪塞场面;比如骂别人软弱,是否是因为自己最讨厌的就是自己没撑住的那一刻;比如看不惯别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,其实也只是因为自己太怕被否定。
有时候甚至会在责备完别人之后,心里忽然冒出一句很小声的:“我好像也一样。”那种感觉特别复杂,羞耻、内疚、甚至有点不甘。会本能地想把那句话压回去,因为它动摇了你刚刚才用力搭建起来的“我是对的”的堡垒。但只要那句话冒过一次头,它就已经存在了。你越装作没听见,它就越在底下发酵,最后变成某种疲惫或愤怒,冲向你以外的世界。
学会看见这种镜像感,是一个很难的过程。它要求你放下“我是个好人”“我是理性的人”“我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”这种想象,转而去直视一个真实但不那么体面的自我。而这种看见的过程本身,是带着疼痛的。它没有奖励,没有光环,只会让你感到自己从高处往下跌了一小截。可也正是在这个跌落里,你才有机会变得松动,不再那么急着把别人放进“该被评判”的框里。
而那个框,其实早就困住你很久了。你以为你在评判别人,实际上是在重复评判自己。你说“她怎么总在讨好别人”,其实也是在厌恶自己那一次次说出“无所谓”“你决定就好”的时候;你说“他怎么这么控制欲强”,可能你也有过那种害怕失控到想抓紧一切的瞬间。人总在对别人开火的时候,向内开了一枪,只是没察觉。
等你愿意承认这一点,那种“看见别人不顺眼”的感觉,会一点点退下去。不是变得无感,而是变得柔软。你不再急着攻击,因为你知道那不是他的问题,而是你自己也没解决的部分。你会开始多看一秒,多想一层,然后悄悄地把那个“怎么那么像我”的念头接住,不再推开。
这不是自我宽容,也不是互相放过,而是一种更清醒的看待。清醒到可以承认:是的,我也有阴暗,也有虚伪,也有软弱,也有自私。这些东西在别人身上我看得清楚,在自己身上我正慢慢练习去不逃避。看清不是消灭,是接纳。接纳之后,才有可能慢慢地一点点改变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