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卑鄙与伟大、恶毒与善良、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。——毛姆
2025-07-31

人心里能同时盛着光明与黑暗,而且它们从不相互驱逐。

有些时候,人说出一句恶毒的话,转身却又为一只流浪猫蹲下身子,这并不矛盾。他可能刚刚在电话里诅咒了谁,却在便利店排队时默默给前面那个忘带零钱的女孩买了单。不是因为他分裂,不是因为他虚伪,而是因为人本就复杂。心里的光和暗并不会互相撕扯,而是并肩坐着,看着同一幅风景。

小时候读课文,总以为伟大的人就没有阴影,总觉得善良的人从不说谎,总觉得一个人只能是某一种颜色。但长大之后才慢慢意识到,那些真正让我敬佩的人,往往不是从未犯错的,而是明知内心有阴翳,还能试着不让它伤到别人。就像一位老师,课上严厉得让人想哭,可是放学后他会站在楼梯口等着确认每个学生都安全离开。他不是不愤怒,也不是不疲惫,只是他的心里善良和冷漠在拉扯,而他没有让冷漠赢。

有些人常年在争斗中生活,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冲突,而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在仇恨中保护自己。但你若细细去看,会发现他们在最愤怒的时候,仍然会对老母亲轻声说一句“天凉了别忘了披外套”。这不是表演,也不是软弱,是因为在他们心里,仇恨与爱真的可以共存,它们像潮水交替涌来,却从不互相消解。仇恨并不总是毁灭性的,有时它也是人活下去的某种支撑,是人在受伤之后自我包裹的一层壳。

我认识一个做社工的朋友,她每天面对社会最残酷的部分:家暴、弃婴、无家可归的人。她总是能保持温柔,可是有一次在电车上,她突然因为一个陌生人碰了她一下而暴怒,像是积压许久的情绪一下子冲出来。她之后给我发了很长一条消息,说她不是没修养,她只是那一刻实在撑不住了。我理解她,她的善良不是没有愤怒,而是她每天都在压着那些情绪,把自己撕开一点点地去照亮别人。她的恶意只是在人前被紧紧藏起,藏到连她自己都快忘了,可它其实从未离开。

人心是个容器,但不是讲秩序的盒子,而是那种混沌的陶罐,里面什么都能装,喜怒哀乐、爱恨善恶,它们交缠着、揉在一起,彼此的界限模糊得像泼墨山水。有时候,一个人在清晨还能对窗外的鸟叫心生喜悦,晚上却在朋友圈写下“全世界都该毁灭”。并不代表他疯了,只是他在诚实地活着。他没有删去任何一种情绪,也没有刻意美化自己。那种复杂感,恰恰是人性里最真实的一部分。

很多人害怕承认自己心里有恶意,总觉得那样就不配说自己是好人。但其实,一个人愿意承认内心的阴暗,是因为他知道光明不是用来掩盖什么的,而是用来照见的。如果一个人说他从不嫉妒,从不怨恨,从不在深夜想过那些不该想的事,那反而让人觉得遥远。因为真正的善良,是面对自己时不慌张,也不逃避。

人之所以能宽容别人,往往是因为他见过自己的混乱。他知道每一句尖刻的话背后,也许都有一段沉重的经历。他明白一个人之所以攻击别人,有可能只是因为他不知道怎样表达疼痛。他经历过愧疚,也感受过原谅,所以他愿意在别人失控时,不立刻贴上标签,而是等一等,看一看,问一句“你是不是也很累了”。

伟大并不意味着纯粹。有时候,一个人为了一个信念可以坚持几十年,但在某个午后却会因一句质疑而心生动摇。他可能做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,可在爱情里却显得自私又怯懦。这些并不抹杀他的成就,只是说明他没有放弃成为一个完整的人,而不是一个塑像。他允许自己在光里也带着灰尘,而不是不断用粉刷去掩盖裂缝。

我越来越觉得,一个人若能容得下自己所有的情绪,哪怕它们互相冲突、彼此撕扯,他就已经走在觉醒的路上了。人若一味追求单一的美德,反而会活得很假。因为真实不是统一,而是并存。善良、卑鄙、爱、恨,它们像几个吵闹的孩子围在桌边一起吃饭,谁也不抢走谁的位置,但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。

所以我不再害怕自己心里的那些不堪。它们没有让我变成坏人,只是提醒我,我仍是一个人。我会尽力让善意多说一点话,但不会用假笑去压住愤怒。我允许自己会妒忌,会发脾气,会心里暗暗希望别人跌倒,但我也会在别人真的受伤时,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扶。不是因为我完美,而是因为我明白,这两种反应在我心里都是真实的。

有一天傍晚,我走过一条熟悉的小巷,看见一个醉汉跌坐在路边。他脏兮兮的样子让我一开始想绕开,可是走了几步,我又转身回去,递给他一瓶水。他接过来的时候手在抖,我忽然就想起了小时候某个深夜,我爸醉酒回家摔倒在门口,我妈给他盖被子时没有说一句话。这些记忆像风吹进来,混在一起,叫人分不清是善意驱动了动作,还是某种不愿重复过去的悲伤推动了我。

如果我们能承认,人心本就可以同时装下那么多矛盾,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对彼此温柔一点呢?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值得原谅,而是因为没有人完全无辜。大家都在拉扯自己,挣扎着不要太让黑暗占上风。而这种挣扎,本身就值得尊重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