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写作:你需要的不是学会写作,而是学会生活。
2025-07-31

你真正缺的,从来不是写作技巧,而是一种活下去的方式。

写不出东西的时候,其实不是没有想法,而是整个人已经被生活压得没有空间去想了。写作不过是一面镜子,它反射出的,不是技巧,不是文风,而是你当下的状态。你过得不明不白,写出来的东西就注定虚浮无根。你一整天在为了没意义的琐事奔忙,夜里坐下来,才发现脑子像被抽空了一样,连自己是谁都模糊,更别说写出点什么有重量的句子了。

有一段时间,我以为自己卡文是因为表达不够精准,花了好几天整理词汇、研读句式、抠每一个逻辑连接词。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,像拼出来的骨架,连一点血肉都没有。我后来才明白,那不是表达的问题,是我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。我白天为了工作不停妥协,晚上又想在文字里找回一点自我,可根本找不到。不是我不会写,是我没办法真实地活。

真正会写的人,不是背了一堆模板,也不是掌握了什么结构技巧,而是他在生活里一直保持着觉知。即使再忙,也能分辨出什么是值得在意的,什么是必须放下的。他走过街口的时候会看到落叶颜色的变化,坐在地铁上会留意一个小孩突然笑了。他的心是敞开的,所以文字自然能接得住。他不是用力去写,而是让生活自己流进文字里。

很多人说想写出打动人的文章,其实他们更想的是被理解、被看见。可他们的日常早已变成了一个自动运行的流程,起床、打卡、开会、应酬,情绪被压成了一张张Excel表格。你问他最近过得怎么样,他会说“还行”,但你再问他具体一点,他反而说不出来了。他不是不愿意说,而是根本没空去整理、去感受。要是连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,怎么能让别人通过文字来靠近你呢?

我有个朋友,写文章的时候总喜欢先关掉手机,泡杯茶,然后一个人坐在窗边看会儿天色。他说那是他为写作“清场”的仪式感。可我知道他真正做的是让自己回到生活本身,回到那个还能安静地看风、听雨、闻茶香的人。那不是为了写,而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人。只有人在场,文字才有可能出现。

其实很多写作焦虑,说到底是因为你太想证明点什么。你怕写不好,怕别人不认可,怕自己不够特别。你把写作当成一场考试,却忘了它本来就是一种自言自语。你越是用力去控制,反而越失去了声音。你不需要更厉害的语言,而是需要一段能让你安心独处的时间。写作不是一个技巧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副产品。

我有段时间很喜欢把自己的日常写成小片段,什么都写,菜市场的叫卖声、楼下修车铺的铁锤声、早上洗脸水的温度、夜里梦见初恋时的模糊感。它们都不重要,但写着写着,我开始能听见自己在说话了。不是说给别人听的那种,而是说给“还在里面的我”听的。那种感觉很微妙,就像在一屋乱七八糟的声音中,突然听见了自己的呼吸。很小,但很真实。

后来有读者说看我的文字像是坐在夜里跟朋友聊天,有一种不被打扰的感觉。我听了其实挺惊讶的,因为那些文字我写的时候并没想打动谁。我只是刚好在某一个夜晚,刚好有一点空,坐下来,把那天心里没说完的部分写了下来。或许正因为不是为了写作而写,它才真的成了“写作”。

所以我现在不太去教别人怎么写。我更愿意问他们:你最近过得怎么样?你每天起床的时候,有没有期待过什么?你有没有哪怕一分钟,是完全不为谁、不为什么,只是为自己待着?如果没有,那就先别着急写。先去生活,去真正地感受、真正地痛苦、真正地喜悦。你活得清楚了,写作自然会回来。

写作不是一门技能,它只是生活沉淀后的回声。你写出来的每一句话,都是你曾经怎么走过来的印记。你必须先活得像一个人,写的字才不会像机器。

有时候我翻以前的文字,会突然记起那些写下它们的夜晚。有的是在出租屋里,一边写一边听邻居吵架;有的是在火车上,窗外黑得看不见什么,只剩下键盘声。有的是在医院走廊,手机电量只剩3%,但我非写不可。有些句子很笨,但我知道那就是我当时最真实的语言。我不想改它,也不想美化它。它们像旧照片,褪色,却真切。

你要学会怎么活,不是怎么写。写作只是你与生活深度连接之后,自然而然溢出来的副作用。你越想写出点什么,反而越写不出来。因为你已经不在当下,你跑到了别人期待你成为的样子里去了。可文字只属于你真正存在的那个片刻。

所以,别把写作当任务,也别等你觉得“有灵感”了才去写。你就一点一点地,把那些压在心里的东西翻出来。哪怕乱、哪怕丑、哪怕幼稚,都没关系。只要你是认真的,它们就有价值。就像种一棵树,你不能每天掰开土看它发芽了没,你要做的是每天浇水、晒太阳、松松土。日子过得扎实了,写作也会慢慢自己长出来。

你需要的,不是再上一堂写作课,而是让自己在日常里慢下来,哪怕只是五分钟。坐在路边的台阶上,发发呆;或者关掉手机,把一杯水喝完;又或者听一首老歌,突然想起一个人。这些瞬间不值钱,但它们是你写作的全部土壤。

写作只是表达,不是表演。你写下的,不是一个句子,而是你活着的证据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