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确的产品方向最终取决于品味。——乔布斯
2025-07-31
方向的本质,其实就是品味的投射。
乔布斯说过这句话的时候,语气非常轻。他没有试图证明什么,也没有说出一套复杂的理论支持。他只是平静地讲了一个对他而言理所当然的事实。而事实往往就是这样,真正成立的那个东西,反而不太需要推理。你要听得懂,才听得见这句话背后的分量。
产品的方向,看起来像是需求决定的,其实不是。人说想要什么,说到底也只是在他已经见过的范围内去描述而已。那些还没出现过的、没体验过的、语言形容不了的东西,是无法靠调研得出来的。所以绝大多数产品决策,最后都不靠数据,而靠人。靠那一个最终拍板的人,他的直觉,他的审美,他内心隐秘的排序。
说到底,产品是人的延伸。你是什么样的人,你做出来的东西就会是什么样的。你关心哪些细节,你愿意在哪些地方花时间,你会选择在哪些瞬间妥协,在哪些问题上死磕,这些都是品味。这种东西从来都不是靠“比选方案”选出来的,它藏在无数微小判断中,是一种近乎下意识的取舍机制。
有些人看到一个按钮,就会想它的阴影能不能再柔一点;他不会说“用户不会注意这些”,他会说“我自己看着不舒服”;有些人写一句提示语,会在标点上反复斟酌,只因为他知道,多一个顿号读起来会让人停一下;还有人会在深夜回去调图标像素,只为了让一排图标从远处看上去不会跳动。你问他为什么这么做,他也不一定说得清,但你能感觉到,他就是想把它做得舒服、干净、正确。
这种“正确”,不是效率高、也不是功能多,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对味感。有些产品你用上就觉得很安心,你不知道它哪里做得好,但你愿意用它、依赖它,甚至推荐它。其实就是那个设计它的人,在你看不见的地方,默默坚持了很多没有性价比的决定。他知道用户可能不会注意,但他不能不注意。他不为结果服务,他只对自己负责。
这种负责,是一种品味的自觉。不是高贵,也不是装,是一种“我不能接受将就”的本能。你给他一个抉择,他永远会选那个更精致的;你给他一个选项,他总倾向于那个更纯粹的。他不是为了标新立异,也不是为了追求某种“风格化”的设计,而是他心里有一个很稳的标准。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,也知道为什么喜欢。他对美的理解不是模糊的,是清晰的、具体的,有重量的。
而方向这件事,最终也就交给了这种重量。因为市场是模糊的,反馈是滞后的,只有你的品味是即时的。如果你等所有数据都齐全了才决定做什么,那你永远只能追在别人后面。真正能定方向的人,是那些在一片不确定中,依然敢走第一步的人。而他们敢走,不是因为鲁莽,而是他们心里有一种别人没有的笃定。他们知道什么东西值得做,即使现在还没人需要。
很多时候,所谓的创新,其实只是他们的美学尚未成为主流。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超前,他们只是看不惯现在的状态。等大众慢慢追上来时,他们早就开始做下一个不被理解的决定了。这种循环一再发生,而能支撑它的,从来不是理性,而是审美。
有些人会觉得品味是装出来的,是看一些设计杂志,背几个品牌名字就可以有的。但其实不是。真正的品味,是你在所有事情中都坚持的选择方式。是你明知道很多地方可以糊弄过去,但你还是会咬牙做完。是你哪怕没人看到,也会让自己满意。是你哪怕说不出原因,也知道不能选那条简单的路。
而这样的人,最终也会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产品。他们的每一个选择,看起来都没有效率,但最后拼起来,竟然变成了一个世界。
乔布斯当然不是在说“做产品就是靠眼光”,他只是说,眼光比大多数人想得重要得多。他从不低估细节对体验的影响,也从不高估市场的判断力。他知道用户能被教育,也知道产品可以塑造世界。他之所以能做出iPhone、Mac、iPod,不是因为他预测了需求,而是他坚持了自己的喜好,直到整个世界都开始认同。
很多人试图在市场和用户之间找方向,却忘了自己是否真正想要那个方向。他们设计产品,不是为了打动自己,而是为了说服别人。可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,又凭什么让别人长期喜欢?如果你都不能在这个产品中找到自洽的理由,那这个产品很快就会变得苍白、疲惫、失去灵魂。
产品最怕的,就是它本身没有灵魂。没有一个清晰的内核,没有一套稳定的品味标准。今天为了转化率妥协文案,明天为了上线期妥协设计,后天又为了拍板妥协结构,到最后谁都不知道这个产品的基因是什么。它像是被不断撕裂的拼贴画,每一部分都有人意见,但没有一个真正决定方向的人。
所以最后的方向,就交给那个最有坚持的人。那个知道什么好、也知道怎么做到更好的人。那个哪怕全世界都不认同,也不轻易放弃自己直觉的人。那个在黑暗里一步步走的人,心里始终有光。
乔布斯说方向取决于品味,不是因为他觉得品味高级,而是因为他知道,真正的判断力,是不讲道理的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