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速度,是踩着刹车换来的
2025-07-31
小米汽车的出现,直接把新能源和传统车市的底价打穿了。
不是一个品牌的力量,也不是一辆车的策略,是这个节点上的那个“触发点”,终于落下了。电车价格线被撕开一个口子,连带着传统B级C级车的防线也开始松动,售价一降再降,宣传一个比一个急,有些词都已经开始虚脱了,比如“限时特价”,比如“厂家补贴”,其实背后真正的焦虑只有一个——空间没了。
现在整个行业在降价,不是为了争夺增量,而是在拼谁死得慢一点。大多数人没说出口的现实是:新能源车已经很难再创造新的需求了。电池技术没有出现代际突破,用户的认知也趋于稳定,一辆新出的车,如果不靠价格打开局面,基本上就只能等死了。噱头再多,也只是旧逻辑的变种。舱内灯光再炫、语音再顺滑、交互界面再“智能”,也抵不过用户一句“续航多少、几分钟充满、补能方便吗”。
所有人都盯着电池,但电池没动。电池成本高居不下,能量密度提升有限,安全性还时不时爆雷。整车厂没法改它,就只能在其他部分一层层压缩成本。冲压用料省一分是一分,NVH优化能省就省,能用软件遮掩的,就尽量别做结构优化。表面上看,价格是下来了,但谁都知道,这种压缩已经接近极限,再往下,是不是连底盘钢梁也要打折扣,就很难说了。
那天看到新款奥迪A6价格逼近25万,心里竟然不是惊喜,而是突然一阵没来由的不安。之前视频里看到同一车型的防撞测试,直接被撞成粉末级散架,连前排座椅都变了形。当时以为是个别问题,但现在再回头看,心里开始发凉。一个德系行政车的核心标签,居然是“看不见的偷工减料”。不知道再往后走,会不会变成一种普遍状态:为了生存,不得不放弃底线。
有时候看行业新闻会有一种错觉,仿佛每家车企都还活得挺好,发布会照常开,媒体通稿一个比一个热闹,CEO讲话都像打了鸡血。但你如果真的跟供应链的人聊几句,就知道那个平静只是表面。很多企业已经把主机厂压价当常态,能供就供,供完拉倒,不敢有长期规划。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轮被砍的会不会就是自己。
接下来能指望的,就只剩飞行汽车和氢能源了。飞行汽车虽然听起来还是有些像PPT里的未来主义,但起码它是个“技术跳跃点”,它不是在原地打转,也不是在一条技术路径上做小修小补。氢能源其实更有现实意义,尤其在商用车和重卡领域,一旦补能系统完善,续航和载重都能碾压锂电,但最大的问题还是配套基础太薄,推进成本太高。不是不能走,而是没人敢先走。
很多人现在一边买车一边心虚,觉得自己像是在掏钱包赌行业最后的尊严。买贵了不甘心,买便宜了又怕命不保。以前是信品牌,现在是看参数;以前是听口碑,现在是看车祸现场。大家都没那么信任了,可还是得买车,所以只能咬着牙,在心里给自己打预防针,“就当买个代步工具吧,别要求太高了。”
这两年我们见证了太多本应属于高端定位的车型价格跳水,看似用户得了便宜,实际上牺牲的东西谁也说不清。配置在缩水,用料在减配,安全测试的数据越来越模糊,消费者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去挖、去对比、去猜。
可怕的不是价格战本身,是价格战打到最后,没有赢家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