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澜先生的人生哲学:培养很多的兴趣,你就会发现人生太好玩了。
2025-07-31
兴趣多了,人生就会变得越来越像一场好玩的游戏,怎么活都不无聊。
活得枯燥,多半是因为重复的东西太多了。每天起床、工作、刷手机、吃饭、再睡觉,好像把自己放在一条输送带上,一天和一天没什么区别。时间在走,人却像被粘住了一样,动不出新鲜感,也提不起什么劲。其实不是生活没变化,而是眼睛早就习惯了只看熟悉的那些部分,思维也被锁在几个固定的目标里,赚多少钱,完成多少事,保持体面,别出错,就好。
可是蔡澜那种活法,让人忽然意识到,生活其实可以像大海那样宽,有的是玩头。一个人如果愿意培养很多兴趣,不管是不是“有用”的,光是投入进去那份新鲜劲儿,就已经能让人慢慢醒过来。你去学插花也好,玩茶也好,研究菜市场、拍胶片、写日记、读几本没人看的书,只要你真的觉得有意思,哪怕没人夸你,你自己也会偷偷开心。
我现在特别能理解他那句“人生太好玩了”。他不是靠别人安排生活节奏的人,也不是那种每天规划目标的类型,他更像是每天睁眼就想,“今天还能发现什么好玩的?”那种态度听起来随性,但其实是一种极强的内在自由,是不靠成就感、不靠认可也能活得有滋有味的底气。
以前我总觉得,兴趣是那种“有空了再说”的事。要先赚钱,先稳定,再说玩。可越是那样想,越容易把自己卡住。因为你会越来越发现,生活没有“有空了”的那天。事情一件接一件,目标一个接一个,而你也就永远活在“等有空”的幻觉里,错过了本来就可以当下做的那些小欢喜。
兴趣这件事,最妙的是它本来不讲道理。你不需要太多理由去喜欢一样东西。哪怕别人觉得奇怪,只要你喜欢,你就会想靠近。哪怕只是一个小时的探索,也足够让人心里那口沉闷的气透一点出来。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等命运翻牌,而是在主动找一些光来照进生活里。
我也见过有人一直在压抑自己的兴趣,总说“这个有什么用”,说“又不能当饭吃”。但其实那正是人生变得难熬的开始。当你只剩下“有用”的东西时,生活就像一块板砖,砌得结实,但一点缝隙也没有,风进不来,水也流不动。
人其实需要那些没用的小爱好来救命。它们不让你赚更多钱,也不一定让你看起来更成功,但它们能给你一种很安静的喜悦,那种喜悦是独处的时候自己会知道的,像在日常的缝隙里发现了一点点发光的尘埃,虽然微小,却能持续发亮很久。
我发现真正能坚持兴趣的人,往往是那些愿意不计结果地投入的人。他们不急着“学到什么程度”,不急着“展示给谁看”,就是默默喜欢着,不声不响地玩,不断试错、沉淀、走弯路,但那个过程本身就是目的。他们不等掌声,也不怕冷场,他们的满足感来自于“我今天又看见了一个新世界”。
蔡澜先生玩茶、玩食、玩书法、玩电影,他不是每一样都要精到极致,而是都愿意去碰,愿意让兴趣带着他跑到生活以外的风景里去。他的人生态度从来不是“把生活弄得完美”,而是“让生活变得有趣”。他好像总在对生活说:“来嘛,还有什么我没玩过?”
兴趣也会变老。你今天喜欢的,不一定明天还喜欢。可这没关系。兴趣本来就是一场流动的关系,不用死守,也不用觉得自己浅薄。你试过就好。你知道自己曾认真投入过一段时间,哪怕结果只是发现“我好像没那么喜欢”,那也是一次认识自己的过程。你会从中带走一点对生活的敏感力,带走一些新的感官和记忆,它们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沉淀下来,在某个时候,又悄悄地、暖暖地浮上来。
而最可惜的是,有些人把自己锁在了“我是一个没兴趣的人”这句话里。他们太早给自己下结论,太早相信“我不行”“我没天赋”“我不适合”。可那只是因为从没允许自己玩起来。人只有在玩的时候,才最像自己。你让一个人写报告,他可能绷着脸;你让他说起他喜欢的动画、喜欢的盆栽,他眼睛就会亮起来。那是生命真实的光。
所以啊,生活没那么苦,只是你忘了给它加一点糖。兴趣就是那个糖。多养几颗,不求爆甜,只求点缀。你会发现,日子虽然还是老样子,但你自己的心境已经变了。你不再是等风的人,而是走着走着,自己也能带点风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