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要一边拥有一边清理,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中的自洽。
2025-07-31

真正的平衡从来不是静止不动,而是一边拥有,一边清理。

人是会被自己积攒的东西绊住的。
东西多了,空间乱了;情绪积压久了,脑子混了;关系堆积太杂了,心就沉了下去。看着明明什么都有,却总觉得自己在原地打转,力气用得很大,但始终走不出那个绕圈的轨道。其实不是走得慢,而是没腾出地方给新的东西进来。就像水满了杯子,你再倒,溢出来的就只是浪费,根本装不下更多。

也试过让自己更“充实”一点,囤书、收藏、备课、学习、做规划,搞得好像很上进。可是越积越多,心却越来越乱,像房间堆满了箱子,连转个身都别扭。后来有一阵什么都不想看了,明知道那堆东西对自己有用,却一点都提不起手来翻。其实不是不想成长,是被“拥有太多”的状态搞得动弹不得。

慢慢才明白,有些时候清理比获取更重要。不是只清理物品,也不是删几个无关紧要的人就完了,而是那种“主动放掉”——放掉用不到的知识,放掉重复的焦虑,放掉自己曾经以为非有不可的执念。这个过程不快,也不容易。放掉一个人、一件事,有时候像挖掉一块早就嵌进身体的铁片,明知道不再适合自己,却舍不得动。

有些人会说,“那我就什么都不要了,这样不就省心了?”但其实清理不是断绝,也不是清空,而是为了让拥有变得轻盈。人生不可能真的一无所有,我们总得靠些什么撑起自己。问题是那些“靠得住”的东西,往往不是最先堆起来的,而是经历过很多轮筛选、淘汰、反复确认之后留下的——就像用惯了的一把剪刀、一段沉淀过的友情,或者一句在关键时刻还会响起的信念。

清理的过程也不是一下子的,更多时候是那种隐约知道哪里不对,然后开始一点点去对。比如有天突然发现,手机里保存了几百张截图,翻也不翻,却舍不得删;或者微信里留着一些早就不说话的人,明明不再联系,还怕删除会失礼;又或者,是面对一个早就该告别的合作,却始终拖着,心里说不清到底还在等什么。

这些东西看起来小,可它们累积起来,真的能让一个人活得很重。走到哪里都像背着一间屋子,有时候甚至以为那就是生活的样子。可是当你真的开始清理,会发现空气开始流通了,视野也打开了。那些看似必须的,其实并不重要;那些一直舍不得的,也未必值得你再耗费心力。

有一天收拾房间,清理掉一整箱从没穿过的衣服,空间空了出来,阳光透进来,那一刻忽然意识到,自己这些年一直在“囤积安全感”。用东西,用关系,用信息填补内心的不确定。可是再怎么囤,也填不满那种不安,反而让人越来越依赖它们,越来越没有底气去面对真正的问题。

真正的平衡,是一种动态的秩序。
就像呼吸,吸进来,也要吐出去。每一口气都不能停留太久,否则就会窒息。人也是,收进来太多而不清理,就会被自己的选择拖住脚步。

后来学会定期清理,不是机械地归类整理,而是去问自己:这个我还要吗?这段关系还对我有意义吗?这个习惯还适合现在的我吗?有时候答案不明确,也没关系,重要的是那个开始面对的意愿,那种在混乱里想要靠近清明的动机。光是那一点点想要靠近的念头,就足以成为生活慢慢变轻的起点。

不是说清理了就一定轻松,有时候放下一个东西,情绪反而先翻上来,那种空落落的感觉,会让人怀疑是不是做错了。可如果不清理,沉着沉着,人就不见了,时间也就悄悄没了。很多东西,其实早就该走了,只是我们一直没来得及承认。

有人说,人生最好的状态是“简而不空,满而不溢”。听上去有点玄,但越活越觉得那是真的。拥有是自然的欲望,清理是后天的选择。而自洽,就是在这两者之间,不断校准的那个过程。

有时候真的只是一个决定,删掉一个无效的联系人,放弃一段耗神的合作,清空一段不属于自己的回忆,就像推开一扇窗,风一吹进来,你就知道,原来自己还有空间,还能继续呼吸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