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的基本努力没有达到,相当于没有入行。比如写作,每天5000字
2025-07-31
真正的入行,不是热爱和天赋,而是每天完成基本量级的重复劳动。
很多人说自己在写作,说自己想成为写作者,说自己热爱文字,脑子里总有很多灵感,一打开聊天软件就能输出一大段,还时常发发朋友圈、小红书、微博,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站在门口了。其实没有。真相是,只要你一天没有稳定地写出五千字以上,哪怕是草稿、练笔、修改、扩展,哪怕不是发布出来的成品,也还没有真的入门。
这听起来有些残酷,但它其实很公平。每一行都有一个最低底线,不是成就的底线,而是劳动的底线。就像厨师得每天切上千片土豆,设计师得每天盯图到眼酸,钢琴家得日复一日做音阶练习。只有写作,好像被很多人幻想成一种“灵感来了就写”的事。可真实情况是,灵感根本不是靠等,而是靠你敲下去的每一个字堆出来的。
五千字是什么概念?它是让你真的坐下来,把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灵感都揉碎了写出来的最低剂量。你以为自己想清楚了,其实没写下来都是幻觉。你写第一千字时可能还在发散,写到第三千字才发现前面的方向全错了,写到第五千字你才开始真正进入那个状态:你不再想“我能不能写完”,你开始在思考“我写的这个角度到底准不准”。这才是写作,不是随手记几句碎碎念,而是真正在塑造语言、锤炼表达。
我认识一个朋友,真的每天写五千字以上。他不是编辑,也不是知名写手,只是他把“写”当作自己的正业。不是因为他现在写得多好,而是他愿意每天花四个小时把屁股按在椅子上,不分春夏秋冬,哪怕那天什么也写不出来,也要把写不出来这件事写下来。你问他为什么,他说:“我总不能靠灵感吃饭。”这句话很简单,但听得人心里发紧。因为你一下就明白了,他是真把自己当成一个写作者看待,而我们大多数人,其实是在幻想写作的生活,而不是实践写作的生活。
你如果不写够一定的量,你根本不会遇到真正的问题。你以为你的卡顿是灵感枯竭,其实是你对自己说的话还不够诚实;你以为你表达能力不行,其实是你连基本的句子结构都没有反复操练过;你以为你没题材写,其实是你根本还没观察世界的能力。可这些问题,都不会在你写一两百字时暴露出来,只有你持续地写,写到每一个角度都写过,写到每一个句式都绕回来过,写到你开始怀疑自己写得是不是在废话的时候,你才终于开始写进了内容的核心。
很多人其实不是写不出来,是写了一点之后就停了。停是因为觉得差不多了,停是因为有事要忙,停是因为写的东西没有即时反馈,没人点赞没人评论没人转发,然后你就觉得这事没意义了。可你要真想靠写作混口饭吃,这种“没有意义的阶段”就是你必须熬过的日常。写作这件事的入场券,不是发表,不是被看到,而是你自己能不能坐住,写完那五千字。你今天写不出也要想办法写,你不想写也要想办法磨过去写——这不是自虐,是训练。
我试过用手机写,也试过在地铁里写、在走路时语音写、在凌晨写、在白天写、在咖啡馆写。没有哪一次是轻松的,但也没有哪一次是白费的。哪怕你最后删掉了所有字,它也练了你的注意力、忍耐力、反复打磨同一段话的能力。你不会一夜成为作家,但你会一天一天地变成一个能面对写作本身的人。而这比“写得好”更重要。
你不写够那个量,你连“写作这行的门槛”都没摸到。不是你不行,是你还没到。而真正写够了的人,他也许还不是作家,但他已经成了写作者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