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个人,凡事找外因,十年都是一个样子。凡事找内因,每天都是新的样子
2025-07-31

真正的成长,不是环境变了,而是开始习惯把目光转向自己。

有一位邻居,五年里换了四份工作,每次见面他说的第一句话都差不多:“公司太差,领导不行,运气不好。”刚开始听还会附和几句,后来再听,总觉得像是复读机。他确实很辛苦,也确实总遇到不靠谱的团队,但我渐渐发现,他几乎从不提自己有没有哪里需要调整。工作出问题了,是别人配合太差;关系疏远了,是对方不懂珍惜;计划搁浅了,是时机太差环境太差运气太差。说着说着,他自己也累了,但还是要说下去。因为一旦不说,就要面对一个可能更让人崩溃的问题:是不是其实,有些事,是他自己没看清、没学会、没做到。

而一旦把这个念头接受下来,人整个人其实就变了。

有一个跟我一起工作的人,她刚入行时很容易自责。出了差错就说自己不够努力,被否定了也第一反应是“是不是我表达方式太差”。很多人劝她不要总揽责任,说这样太辛苦。但几年后回头看,她成长得很快。她早早就学会了怎样准备更充分的方案,怎样精准回应批评,怎样不带情绪地调整策略。她从来没有说过“是客户太难搞”或者“市场不好”这样的话。她只是一直默默地做,然后做得越来越好。原本那种带刺的脆弱,也慢慢变成了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。

你看,其实差别就在于,那些永远在找外因的人,过的是重复的日子。他们每天都在等别人改变,等环境变宽松,等那个“对的人”来理解自己。但这些事大多数时候不会发生。所以他们原地转圈,年复一年,活得像一盘拧不动的发条。而那些开始往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,他们虽然也会难过、会犯错、会绕弯路,但每一次摔跤之后,脚下都会多一寸地砖。他们不是在绕圈,而是在建路。哪怕慢一点,歪一点,也是向前的。

内因思维不等于自责,它更像是一种深层次的掌控感。你不是把所有错误都往自己身上揽,而是相信,自己确实有能力把情况往好里引导。即使眼下这局棋难走,也能靠判断、靠尝试、靠一点点的调整,慢慢走出一个更顺手的局面。这个过程里,人的注意力从外界的混乱,转向了自己能处理的部分。从“为什么别人这样”变成了“我能做什么”。从“他们太难缠”变成了“我是不是可以更清晰一点”。久而久之,你就变了。你从被动等待,变成了有方向地积累。

有一次和朋友聊天,他说:“我最近不太容易失控了,不是因为生活变好了,而是我意识到,每次崩溃其实都是在逃避要面对的事。”我听了这话愣了一下。这句话不复杂,却特别真实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因为某个结果而崩溃,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敢面对那个过程中自己一直放任的东西。情绪从来不是凭空爆发,它是推了很久的决定,压了很久的话语,堆了很久的拖延,在某个不小心的时刻,全体爆出来。

但当你开始每天都练习回看自己的反应,去问自己“我其实想要什么”“我现在能做什么”,生活真的会慢慢变清晰。不是说你立刻就能变得无比优秀,而是你不再害怕犯错,也不再期待别人负责你的状态。你开始愿意在混乱里找线索,而不是等一切都明了了才敢动身。你不再用“别人都这样”来为自己的停滞找理由,而是默默地去做哪怕一点点不同的选择。

说到底,一个人到底能不能改变,看的不是他有没有天赋,也不是有没有机会,而是他有没有把改变的权限交给自己。如果总把眼光放在外部,你只能做一个局外的旁观者。而一旦你开始往自己里看,你就成了生活这盘棋的下棋人。

每天往内收一寸,就是每天活得新一点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