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安全感的缺口,是通向真实自我的一扇门;那些自以为很了解自己的人,往往理解得很不到位
2025-07-31

缺乏安全感,并不意味着脆弱,有时它恰恰意味着自我修正的能力仍然存在。

人并不是因为确定才做出行动,很多时候,正因为内心有一丝不确定,才开始认真地去证明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。那种轻微的不安、不满、不够靠近“理想中的自己”的感觉,就像是一根隐形的绳索,悄悄地拉着一个人朝更清楚、更真实的方向走过去。

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是否善良、是否大方、是否有意志力没有底气,他就很可能在生活中主动去做出一些“善良的动作”——比如捐款,比如参加志愿服务,比如坚持节食、早起、少玩手机。他不是在表演,而是在向自己证明:“我并不是我担心的那种人。”这一点,其实挺动人的。

研究里说,那些被评价“不如一般人乐于助人”的人,更愿意捐款。看上去像是被触动了自尊心,但其实更接近一种内在的修复机制。他们接受不了“我可能不是一个善良的人”这个结论,于是本能地想用行动去改写它。这不是虚伪,是一种自我暗示的努力,是人在对抗自己对自己的怀疑。

可讽刺的是,那些真正“觉得自己已经很好”的人,反倒不再费力证明什么了。他们的内在确信太过强烈,强烈到不需要行为来支撑,甚至强烈到一种懒散。你越觉得自己“本来就善良”,就越可能放松对善良的实践要求;你越觉得自己“很聪明”,就越可能在新问题面前表现得迟钝。

人是会被自己信以为真的“人设”困住的。

那些对自己评价过高、过于自信的人,常常有个隐秘的问题:他们早早地给自己贴了标签,然后就很少再动手去重新认识自己了。这个“我已经了解我是谁”的假设,一旦坐实,成长的门其实就关上了。因为他们不再允许有新的可能性进入,不再愿意承认“我可能没那么了解自己”。

也正因为如此,缺乏安全感的人,才更有可能在行为上保持觉察、保持前进。不是因为他们更优秀,而是因为他们不敢停。他们害怕看到一个失控的自己,所以总是在尽力维持秩序。他们没有自满的资本,于是也就不会掉进自满的陷阱。

那些人,看上去总是有点紧,有点较真,有点容易怀疑自己。但正因为这样,他们也更容易一步步去调整自己的坐标。只要他们不陷入病态的自我否定,他们的这种“不安”就是他们最大的清醒。

有些人总想一下子“搞懂自己”,但一个人越是坚信“我已经知道我是谁”,越容易陷入对自己的误解。自我认知这件事从来不是一次完成的,它是流动的,是随着你经历的事、听进的话、踩过的坑,不断调整的。你越是愿意怀疑自己的判断,越有机会靠近那个真实的你。

所以别急着把“缺乏安全感”归为缺点。有时候,它只是你还在试图成为更好自己的证据。它的存在,是提醒你:你还在成长的路上,还没到达终点。也许你偶尔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够好、够强、够配,但只要你愿意拿这些怀疑去行动,去改变,去回应,那它们就不会成为你的束缚,反而是你的一部分动力。

你甚至不必把每一次行动都看成“对缺乏安全感的补偿”。它们就是你和你自己之间的对话,是你在说:“我还没确定,但我在尝试。”这句话本身,就是一种温柔的力量。

有时人最需要的,并不是对自己百分百的确信,而是有勇气承认那份“我其实不太确定”,然后依然选择去做点什么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