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人的脑子只用了10%,而是只有10%的人用了脑子
2025-07-31
真正动脑子的人太少,大多数人只是靠本能在过日子。
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,但却越来越觉得是真的。走在街上,坐在会议室里,刷朋友圈时,常常会觉得满眼都是被惯性拖着走的人。该上班就上班,该买房就买房,该结婚就结婚,从来没见他们在某个时刻停下来认真问一句:我为什么要这样活?他们不是不知道世界很复杂,而是选择不去碰那些复杂,因为一旦开始想,就得改变,而改变太费力。
更关键的是,大家都很擅长把“没办法”挂在嘴边。一遇到问题,第一反应是“没办法”,不是去问“有没有别的路”。明明是情绪控制不住,就说“我就这样”;明明是拖延误了事,还要讲“时间不够”;明明是认知太窄,却怪“资源有限”。这不是不懂逻辑,这是不愿意动脑,甚至都懒得为自己的言行承担一点点思考的成本。
有一次听人聊起“为什么他总是情绪化”,我说你有没有记录过你发火的模式?有没有试着回看当时脑子里冒出什么想法?对方直接说“哪有那个功夫”,然后接着抱怨别人不体谅他。我那一瞬间突然特别清醒:原来不是他不知道怎么改变,而是他根本不想改。他只是想一直顺着自己的旧回路走,然后让别人来适应。
真正可怕的不是你一时情绪上头,而是你事后都不愿意去拆解。你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“我怎么解决”,而是“谁来帮我解决”。你觉得努力是有用的,但你从不花十分钟理清你努力的方向。你嘴上说着“要成长”,但你花了多少时间安慰自己远多于质问自己。你活得不是太笨,而是太懒得清醒。
有些人看起来在动脑,其实只是重复地想一些没有出口的问题,比如“我值不值得被爱”“别人会不会讨厌我”“我是不是运气太差”——这类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,它们没有标准答案,但可以不断耗掉人的精力。你以为自己在思考,其实只是在被情绪带着反复绕圈。真正动脑的人,会意识到这类问题没意义,然后果断止损,转身去做能产生结果的事情。
动脑不是玄学,它其实就是一套具体的训练。你能不能快速从一个现象里找出结构;你能不能听懂别人话里的潜台词;你能不能在遇到分歧时冷静分析立场和动机;你能不能写一段逻辑自洽的文字、讲一个别人愿意听下去的道理。这些都不是天赋,而是愿不愿意开始练。大多数人不是练不会,而是懒得练。
动脑的过程很累,一开始真的很累。你会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对,发现自己过去很多判断都是错的,会对曾经的自以为是感到羞愧。你会意识到自己其实一直活在某种幻觉里,比如“自己还算聪明”“还算努力”“还挺清醒”,然后一瞬间都被打碎。但正是这些时刻,才是你真正开始变好的起点。
有段时间我强迫自己每天写一页“反思笔记”,不是写流水账,而是挑一件让我情绪波动的事,把自己的想法、对方的动机、事件的过程拆得清清楚楚。刚开始写不出几个字,后来越来越熟练,渐渐就能看见自己很多反应其实是自动化的,是几十年养成的条件反射。再后来,遇到事就慢了半拍,不是迟钝,而是开始选择回应方式。
动脑这件事,本质上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。你不愿意被本能控制,不愿意活在惯性里,不愿意一天又一天只是被安排、被推着往前走。你知道思考会让你慢,但你更知道不思考只会让你一直原地打转。你愿意多花点时间理解一个观点、拆解一个模型、阅读一段真正需要咀嚼的内容,而不是只看十秒短视频就以为自己了解世界。
其实每个人都用上了自己的脑子,只不过用的方式不同。有些人用它来回避,有些人用它来计算;有些人让脑子习惯性停机,有些人让它成为前行的引擎。你选择哪一种,其实早晚都会显现出来——在你的表达方式里,在你的选择里,在你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气质里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