骗子能骗多久,是由傻子决定的
2025-07-30
骗子之所以能存在,是因为总有人不肯面对自己想被骗的本质。
一个骗局,永远不是靠说服,而是靠迎合。骗子要成功,从来不是因为他们嘴有多能说,而是因为他们说出了你心里早已想听的那句话。说白了,是一种交易——你给他信任,他给你希望。至于是真是假,其实你未必真在意。你只是在那个时间点,需要一个解释,一个出口,一个可以不用再独自承受现实重量的借口。
真正让人上当的,从来不是谎言本身,而是那一点点愿意自欺的软弱。你不是真的不知道那个人可疑,你也不是没有察觉事情哪里不对劲,你只是太想要那件事成真,太怕面对那点冷冰冰的真相,于是你就让那句话在脑子里转了一圈,再转一圈,最后留了下来。
有一阵我频繁看到某种说法,说“人被骗不是智商低,是情绪空”,我当时听着觉得挺准确的。情绪空的时候,你会自动打开防御系统,把一些本来应该有的判断都关闭掉,只保留那一条“也许我值得被对待得更好”的幻想。你越是感到孤立无援,越容易被那种热情或承诺抓住。哪怕你心里早知道那是一根塑料绳,但你就是想先抓着它喘口气。
有时候我在想,人到底是怎么一步步从“清醒”走到“被套牢”的。其实特别简单,一开始你只是没多想,后来你开始装作没看见,再后来你连质疑的声音也不敢出了,因为你已经投入太多。你已经不是在防止被骗了,你是在维护自己不是“那个傻子”的形象。你怕一旦承认被骗,就意味着你眼光差、判断差、甚至活该。
这其实才是最残酷的部分——不是被骗损失了钱、时间、信任,而是你在某种程度上,也成了那个让骗子能骗下去的帮凶。你越不肯承认被骗,他们就能骗得越久。一个骗局的生命周期,很少取决于骗子,而是取决于围观者什么时候停止沉默,参与者什么时候停止自欺。
人只要还抱着“也许没那么糟”的心思,就很难抽身。我们都对坏消息特别迟钝,对好消息特别贪婪。你让一个人相信他错了,比让他相信一个梦是真的要难一百倍。特别是那种把信任和幻想绑在一起的梦,它不是简单的骗局,它是那种“我终于觉得我值得”的假象。要拆掉它,得把很多沉默的渴望连根拔起。
但说到底,这一切的关键其实都不在骗子身上。骗子没什么高明的。他们只是在重复那几种套路,然后耐心等候。而决定他们能撑多久的,是每一个被套进去之后,还要不要拉别人进来的“熟人”;是每一个被提醒之后,还要不要硬拗的“知情者”;是每一个明明知道有问题,却因为“不关我事”而沉默的“看客”。
我以前会对“傻子”这个词感到不适,总觉得它太粗暴。但后来意识到,这不是骂人,而是一种结构上的存在状态。你不是因为蠢才被利用,而是因为你一直把判断权交了出去。你相信权威、相信人设、相信群体、相信流程,但你不相信自己。你怕自己搞错,所以你宁愿选一个“已经有光环”的答案。那一刻,你就已经准备好被带走了。
有一天你会发现,那些不容易被骗的人,不是情绪更冷漠,不是对世界更怀疑,而是他们更习惯靠自己判断。他们不急着对任何事下结论,也不急着表现自己有多“知道内情”。他们只是安静地在心里反问几次:这事有逻辑吗?我有什么证据吗?他凭什么这么说?我要的到底是什么?
而当一个人开始有了这个习惯,他就不容易陷进去。不是因为他更聪明,而是他更愿意慢一点。慢一点去信,慢一点去交付,慢一点给出肯定的反应。反而那些最容易被骗的,是那些总想“快点看清局势”、“快点站队”、“快点有个方向感”的人。他们急于归属,急于抓住,急于相信世界可以像剧本一样有清晰的情节。
其实没有的,世界没有那么多安排,没有那么多“正好给你”的恩惠。你想拿什么东西,就得自己先走过去,自己先看清楚,自己愿意承担风险。没人能替你确认,也没人能替你悔过。一个骗子也许能说出你想听的,但他绝对给不了你想要的。
而一个人能不能脱离这种命运,从来不靠别人来救,而是靠他什么时候不再让别人决定自己要相信什么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