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频共振的成事法则: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多和这类人接触
2025-07-30
成为谁,从来不是靠想,而是靠跟谁在一起。
很多人总是在问:我怎么提升自己?我怎么变得更强?但真正的变化,从来不是靠反复思考,而是靠环境。你待在什么样的圈子里,你就会被什么样的气场影响,你再自律、再有规划,环境不动,你终究还是原地转圈。人没那么坚定,耳濡目染的力量,永远比你自己意识到的更强。
这句话我起初也不信,觉得自己一个人努力也行。后来发现,一段时间后状态特别奇怪,整天都在做事,但做着做着就开始怀疑意义。因为身边没有人能接得住我想说的那些话。想聊点深的,别人觉得你装;想表达目标,对方说你太理想;你越想前进,就越像一匹孤马,跑不动的时候还得自我消化疲惫。
直到有一次我换了个工作环境,进了一个小团队,大家都特别自律。不是表面那种发朋友圈晒努力,而是真的每天都有明确计划、有节奏地推进生活。那段时间我才意识到,自己不是不行,是之前太孤独了。你一个人扛所有,久了连最初的热情都会被耗掉。可一旦身边有人跟你在同一个频率上,就像脚底多了块弹簧,走着走着就想跑了。
最明显的变化,是我开始习惯去问更好的人“你怎么做的”,而不是在脑子里兜圈子、一个人把自己逼到死角。我也开始接受:我可以比别人慢一点,但我要走的方向,必须对。方向感很大程度来自于你身边人的方向。如果你身边全是随波逐流的人,你是很难自己逆流的。你总要靠一点外部的支撑,哪怕只是一个人,提醒你别放弃,提醒你“其实你可以更好”。
说到底,“同频”不是说你要找到和你完全一样的人,而是能互相理解、互相带动。你状态不好时,他不是轻飘飘说“加油”,而是直接帮你把待办表列出来,陪你定个小目标;你状态好时,他也不嫉妒、不泼冷水,而是真心替你高兴,说“你看你早该这样了”。这样的关系,不多,但一旦有了,会让你重新相信人和人之间可以不是竞争,而是共振。
有时候你要承认,你变得拖延、犹豫、懒散、情绪化,并不是你本性如此,而是你太久没有被照亮了。你被困在一堆讲“差不多得了”“开心最重要”的声音里,以为自己追求点东西是错的,是太累了。可是你并不是真的累,你只是太孤单了,孤单到连向前一步的理由都开始动摇。
还有一件很现实的事是,人往往是向上攀的。你越接近优秀的人,越会不自觉往上靠。不是盲目模仿,而是他们会让你意识到,原来人可以那样活。原来情绪稳定是可以练出来的,原来自律真的有效果,原来善良不是软弱,是力量。你见得多了,你就会知道,你不是不能变好,只是以前你没有看到“好”长什么样。
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最常联系的五个人,他们的生活方式、价值观、表达方式,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你。如果你身边都是负能量满满的人,都是只图眼前、从不思考的人,那你就得小心了。不是说你就会和他们一样,而是你会越来越难脱离那种惯性。人真的没办法长期独自清醒。
所以如果你现在感到困顿,感到迟滞,不妨别急着自责,也别急着给自己打鸡血。先看看你身边的人,他们是不是在活你想要的那种生活?他们说话的时候,是在鼓励你前进,还是劝你别想太多?如果答案不对,那就试着离开,哪怕只是换一个微信群,关注一个新的公众号,或是每周花一个小时和自己想成为那种人多待一会儿。
关系,其实是一种隐形的选拔。你靠近谁,就决定了你未来的起点。你能和谁同频,就决定了你能走多远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