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是在分析世界,你只是在逃避自己
2025-07-30
把所有信息都贴标签的人,其实已经放弃了理解世界的努力。
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“pua”“鸡汤”“凡尔赛”这些词成了万能的回应。每当一个人说点什么,只要感觉不舒服,不合胃口,不那么顺耳,就能随手扔一个标签过去,好像这样就把问题解释清楚了。可你有没有意识到,这种反应其实特别像一种情绪性的防御机制?就像一个不愿走近水边的人,总是先骂河水太脏。
一个人要是不愿意花力气理解,就会倾向于简单粗暴地概括。一种心理上最省事的方式,就是把复杂的信息塞进三五个熟悉的抽屉里,然后假装这就是全部真相。但世界不是一个可以被三句话分类的冷库,它是一个一直在晃动的、多孔的、不规则的、甚至有点脏兮兮的存在。如果你始终用相同的滤镜去看它,就只会越来越看不清它。
这些词最早的出现,也许确实是有意义的。比如“PUA”曾帮助很多人识破操控和情感剥削,“鸡汤”也曾提醒人们提防廉价激励,“凡尔赛”甚至让人学会识别精致的自恋。但当这些词被滥用,当它们成为下意识的吐槽口癖,其实也就变成了一种语言层面的懒惰。你不是在判断,而是在逃避。
说到底,标签的滥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和理解力的退化。它把一切都处理成“我懂了”,但其实什么都没有真正进入脑子里,更别说进入心里。你没有和世界建立链接,你只是用词语筑了一堵墙,躲在后面过得自以为聪明又安全的生活。
这让我想起曾经读到的一句话,大意是说:“当你习惯用标签来定义事物的时候,你其实是在用定义来回避理解。”理解是困难的,因为它意味着要打开自己,要承认自己的无知,要接受世界的复杂。而标签是轻松的,它让人获得一种“我已经知道了”的幻觉,从而摆脱进一步思考的负担。
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说别人“在凡尔赛”?其实大部分时候,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失败没有办法释怀。别人一提到好学校、好工作、好生活,我们心里先是一沉,然后马上用“凡尔赛”这个词来让自己舒服一点。其实不是那个话题有问题,是我们还没准备好面对真实的自己。我们用词语给自己裹了层保护膜,避免直视那些刺眼的、不甘的、不如意的地方。
而“鸡汤”这类词的滥用,更像是对希望本身的否定。当你听到一句积极的话,第一反应是“啊,又是鸡汤”,其实你不是在嫌弃它没用,你是在提前放弃它可能对你有用。因为你知道要让那句话变成现实,意味着要开始做一些你现在并不想做的事。于是你干脆否定它,让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去努力。
最讽刺的是,当你对一切都贴上“鸡汤”“pua”“凡尔赛”的标签之后,你会以为自己变得通透,变得有判断力,变得不容易被忽悠。可实际上你什么也没有看见,你只是制造了一个声音回音的牢笼,在里面对着自己的投影点头。
这种状态久了,人就会变得一种特别尴尬的样子——你嘴里总是说着“这个世界怎么了”,可你从不真正走进去感受它;你总是喊着“我不想被套路”,可你早已经被自己的防备心理困住;你不停强调“自己很清醒”,可清醒从来不等于冷漠,也不等于拒绝共鸣。
有些人每天都在说“这都是套路”,可他们的人生也不过是一套躲避真实的老套路。他们嘴上很尖锐,心里却是冷的。看什么都带着讽刺,看谁都能指出问题,却从不肯低头看自己——看那个日复一日无所作为的自己,那个只会评价却不会创造的自己,那个说别人没意思其实是自己最没意思的自己。
真正可怕的不是外部的“PUA”“鸡汤”或“凡尔赛”,而是你内心那个已经丧失分辨力、无法再认真听一句话、无法再被任何东西打动的状态。你看起来是在防御别人,其实是在防御生活本身。
我不是说要对所有话都全盘接纳,也不是说这些词没有存在价值,而是想说:你有没有给每个信息一个被你认真对待的机会?你有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语言背后的意图和情境?你有没有在“这是不是鸡汤”之外,问过自己一句——这句话有没有让我想起什么,有没有触到我内心某个角落?
理解不是全信,但理解永远是第一步。如果你不愿理解,你就会错过很多东西,不只是信息,还有人与人之间那些最微妙的联系。一个总是想在话语里找到漏洞的人,最后只会孤独地活在自己的逻辑牢笼里。他也许很少被骗,但他也再也没有信任过任何人。
说到底,我们真正缺的不是判断,而是耐心。不是识别,而是感受。不是语言的锋利,而是心的柔软。你不必什么都相信,但也不该什么都怀疑。真正有力量的人,从不急着下结论。他们在意每一次对话是否通透,在意每一句话是否有诚意,他们愿意让世界先说完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