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马斯克们保持超高阅读量的秘密
2025-07-30

保持极高阅读量,是对抗庸常生活最本质的反抗方式。

我一直记得马斯克在清华回答那个问题时的神情,不快也不炫耀,就像是理所当然地说:“大量阅读,自学极快。”他说这话的方式让我明白,这不是某种装饰用的标语,而是一种人类之间已经悄悄分层的标记——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出来,但一旦意识到这条界线,就很难再装作不知道了。

小时候我也觉得,读书就像在积攒一些没用的东西,那时候眼前的生活太过逼仄,读的每本书都像是逃避。当我终于开始频繁遇到那种真正靠自己走到某个高度的人,才慢慢明白,他们没有谁是真正“聪明”的,他们只是在几十年里,一直不停输入,没有放松过。

那种阅读量,远远不是“爱好”或“兴趣”能解释的。更像是一种几乎病态的执念,一种习得性的本能。

他们每天读的不是一两本小说那种,而是硬知识,横跨多个领域:物理、工程、经济、心理学、哲学、自传……甚至你觉得无趣、干涩、无意义的技术类文献、行业报告。不是因为喜欢,而是因为明白这是认知的杠杆——你吸收了越多,处理问题的方式就越不一样。

我总觉得这是马斯克身上最像“类人工智能”的部分:他的大脑像一个模型,训练语料包罗万象,输出时不是靠灵感,是靠持续的覆盖率和厚度。

我们都听过那句话,“听过无数道理,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。”很多人拿这句话当借口,以为实践比阅读更重要。可实际上,那些道理也许不是没用,而是你读得还不够广、不够深,或者说——你只听了一两句,便以为自己明白了。

真正靠阅读成长的人,他们知道自己每天都不够聪明。他们每天都觉得自己读得还太少。这种“永远不足”的心态,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特征。和那种“读几本鸡汤、记几句金句就自我陶醉”的完全不一样。

后来我慢慢开始理解,为什么真正厉害的人,都在读书。

他们不是为了感动自己,不是为了谈资,不是为了显得“深沉”,而是为了重新编程。就像你装了一个新系统,或者更新了旧的逻辑库。那些经典之作,那些伟人留下的自传和演讲稿,它们不是简单的文字,而是“经验的浓缩体”。

你可以自己撞墙十年,当然也可以花两天读完一本书,直接抄近道。

就算只是重复别人的思维模型,那也是一种捷径,一种更高效的“思考方式”。你用别人的经验做底图,然后用自己的生活去套。这种做法,哪怕在最传统的学科中也是基本常识。可在现实生活里,大部分人连基本常识都不愿意遵循。

他们说“读书没用”,其实是说“我不愿意让书改变我”。

而改变观念这件事,本质上非常痛苦。

我们太容易陷在自己的解释系统里,太习惯用“这是我的性格”“我就是不擅长”“我已经太晚了”这种话来合理化不作为。书的意义在于,它提供了一种强硬的对照组。你无法再骗自己说“别人也是这样”,因为书里的人不是这样。

我记得我第一次认真读完《纳瓦尔宝典》的时候,整个人都安静了很久。它不是一本情绪激动的书,可它每一段都像在提醒你:你所有现在焦虑的点,其实都可以从结构上拆解掉,只是你还没有走到那一步。不是能力不够,而是还没开始用对的方式思考。

这也是我后来才明白的第二件事:读书不是在增加知识,是在改写程序。

像是你原本只会用一个工具去解决问题,现在你突然学会了五种。这种认知的差异,一开始看不出来,但时间久了,就像人和人之间不再用同一种语言。你讲什么他都不懂,你想做什么他都劝你别折腾,因为他无法想象你是怎么做决策的。

这时候你已经不是“更聪明的人”,你是另一个物种。

就像有人说的——读200本书的人和读5本书的人,本质上已经不算一种人类。

我很久以前也以为,知识的积累是线性的,看一本书涨一点,十本书涨十点。可当我真的开始强迫自己一个月读几十本书之后,我才感受到那种“质变”:不是某个点突然突破,而是你开始形成一整套系统,你处理事情的方式突然变得流畅、高效,像是原来脑子里满是乱码,现在逐渐清晰。

而且这种清晰不是靠“聪明”,是靠量。

很多人觉得读书不如实践。我也曾这么以为。但实践是有成本的,试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。如果一本书能让你避开一次惨痛的经验,那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它的纸张和定价。

甚至更真实地说:读书是在省时间,是在换取更少的痛苦,是一种最实际不过的投资。

当然,前提是你知道该读什么。

我早期也犯过很多错,读了很多“装饰性的书”。它们看起来很高级,文笔也不错,但读完除了感叹一句“这写得真好”,没有任何改变。后来我慢慢开始分辨:书不是越厚越好,不是越有名越好,而是越能撬动自己底层认知越好。

比如那种“观念重塑”的书,是必须要反复读的。第一次读你可能不信,第二次读你开始觉得“也许有点道理”,第三次读你才发现“原来我一直在错误的假设里生活”。

而专长养成类的书,就像武器库。你不可能每一把都精通,但你必须先熟悉那套逻辑。写作、剪辑、编程、数据分析、交易系统……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快速上手。不是立刻变成专家,而是知道这个领域里该怎么玩。

有些书教你如何建立系统,有些书教你如何拆解问题,还有些书就是让你知道,世界比你想象得要大得多。

这三类——观念、专长、内容表达——其实已经构成了我们普通人能拿得出手的全部筹码了。

你用阅读找到自己的认知高地,再用专长打磨出产品力,最后通过表达去建立链接。这是一套完整的闭环,而且门槛已经低到几乎没有。哪怕你只是写写公众号、做做短视频,也可以慢慢把个人价值变现。

真正难的不是方法,而是持续做下去的能力。

读书看起来是安静的事,但它要求你每天都在和自己博弈。你必须忍受孤独、重复、迷茫、甚至对意义的怀疑。你不会立刻变好,但你会一点点变得不可替代。

也许刚开始你只是为了“变强”,可读到后来你会发现,其实你只是想活得更清楚一点。

清楚自己在干嘛,清楚自己为什么做这些,清楚自己在往哪走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