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看了任正非写给5位离职员工的信,我顿悟:离职,是检验公司最好的标准
2025-07-30

离职,是最能看清一家公司真面目的时刻。

我过去一直以为,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好公司,应该看它的产品、待遇、市值,甚至老板的格局。但看完任正非写给五位离职员工的信,我忽然意识到:真正的试金石,不是风光时的掌声,而是分别时的体面。不是一个员工在职时得到多少奖励、荣誉,而是当他要走的时候,公司是怎样目送他离开的。

有些公司,员工一旦提出离职,就仿佛成了敌人。流程百般刁难,冷眼相对,有的甚至当场断掉一切权限,像是要立刻划清界限。人还没走,就像被踢出了某种圈子,连话语都变得客套而冰冷。哪怕你再努力、再拼命,也会在那一刻被轻描淡写地归入“前员工”这三个字里,仿佛那些年一切都只是交易。

但华为,不一样。

那五封信,我一封一封地读。每一封都带着一种罕见的诚意——不是居高临下的慰问,不是虚伪应景的寒暄,而是真心实意地说:“你曾经为公司拼过命,那就值得被铭记。”

吕学峰因病离职,任正非说:“公司是对你有亏欠的。”不是敷衍地劝他保重身体,而是把整个公司的文化比作军队,说伤员需要被保护,需要被敬重——因为只有这样,才有人愿意继续冲锋。这不是情怀,是底层逻辑。

叶树在北极圈装设备,离职多年后,任正非还记得他写的那篇文章。还说,如果他回深圳,想请他吃顿饭。不是媒体炒作,不是高管例行的人设维护,而是一个老板记得一线员工曾写过的文字,还想再见面。这种记忆,太罕见了。尤其是对一个早就离开、远走他国的普通人。

加西亚,也就是孔令贤,破格提拔三级后却因压力离开。任正非没有一句责怪,反而反思公司为什么会让一个英雄感到“窒息”。他说:我们不是周公,更怕流言。这句话里没有复杂修辞,却带着沉甸甸的理解。连离开的理由,他都替你说出口。不是把人推远,而是试图拥抱那些曾经拼过命却最终转身的人。

韦慧晓成为女舰长后,任正非说:“她是华为的骄傲,假期回来看看。”用了“娘家”这个词,那不是写给媒体的台词,那是一个企业真正在意你人生轨迹的表达。他没有谈论荣耀,而是邀请她回来“讲一课”——你成长了,我们还想听你说话。那种情感,不是挂念,而是一种松弛的尊重。

韩郁,在外拼了十二年,离职前还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信。他离开,是因为病。他没有请求什么。但任正非知道后,主动请他吃饭,说:“股票你要拿着,那是你治病的保障。”一位已经离开的员工,公司却还为他保留股份,保留医保,说这不是恩赐,是制度。不是因为你请求,而是因为你配得上。

其实这些信背后,没有多少华丽的话语。很多地方甚至有些质朴、直白。但正是这种不加粉饰的表达,才让人读完之后,久久沉默。

我终于明白:离职,是一次最真实的关系检验。人们可以在职场上彼此忍让、包装、虚与委蛇。但当要说再见时,情绪都褪去,话语更真实,态度更赤裸。那个时刻,公司的善意也就显形了。

而华为的善意,不是表面的“送别会”或纪念品,而是任正非在员工离开后的那份“念旧”。不是记得你曾为公司效劳,而是记得你是一个具体的人——曾站在哪个雪夜里装设备,曾在会议上熬到深夜,曾提过建议,也曾犯过错。但这些,统统都不被抹去。

我听过无数公司说自己“以人为本”,但在真实的分别面前,往往露出冷漠的本色。因为利益已经不再绑定,你的价值在HR眼中归零。但华为的不同,是它承认:人不是项目,人不是资源,人是有名字、有过往的个体。你离开了,但你曾经在这里燃烧过,那份燃烧不会被遗忘。

任正非不是在展示情怀,他在写一部人性手册。每一封信,都是告诉管理者:你不是在使用人,而是在和人并肩走一段路。哪怕这段路短暂,也值得好好道别。哪怕你已经走了,我们还记得你是谁。

有些人说,华为制度严格,压力极大,但我想说:这正是因为制度严苛,所以那一份情感更显珍贵。不是因为环境温柔,所以情绪自然,而是在高压与激烈之下,还能留下温情,那才是真正的企业精神。

读完这些,我不止一次地想:如果我有一天要离开现在的公司,我希望不是走得悄无声息,更不是走得狼狈、怨怼,而是能带着体面、感恩与微笑离开。而那种离开,不是我一个人的能力所决定的,而是这家公司有没有一个“送别文化”。

我甚至觉得,一个人最好的离职体验,不在于是否有欢送酒宴,也不是有人给你写表扬信,而是你知道:有人会在你走后,依然记得你当年写过的那一封汇报,熬过的那一场项目,提过的那个建议。不是出于利用价值,而是出于某种人性的温度。

也许,这就是一家公司真正的格局。

不是能让多少人留下,而是能让多少人走得坦然,并愿意回头看。

那些走出公司的人,曾以为自己只是一个螺丝钉,但在离开的那一刻,忽然意识到:原来我在那家公司的存在,被认真地看见过,被真诚地回应过。

这份看见与回应,不需要太多语言。只需要一封信,一顿饭,一句“回来看看”。

那就够了。

哪怕最终没有回去,哪怕只是彼此在茫茫人海中各自生活,那段旅程,也足以珍藏一生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