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房的欠了一屁股债,卖房的也欠了一屁股债,钱都到哪里去了?
2025-07-30
钱并没有消失,它只是从许多人兜里,慢慢聚到了很少一部分人手里。
说实话,刚看到那句话的时候我没太当回事。什么“买房欠债,卖房也欠债,连政府都欠债,钱去哪儿了”,这听起来更像是个段子,像是茶馆里的一句自嘲。但越琢磨,越觉得它不是笑话,而是现实里最扎心的真相。
钱没凭空蒸发。它只是换了个地方,躲到了看不见的系统深处——一串串数字之间,一笔笔看起来谁也不亏、谁都没拿到实物的钱流里。账面上你有资产,但你也欠债;对面的人拿到了你的钱,但他也欠别人更多的钱。这钱像是套娃,一环套一环,最后追根溯源,绕回了银行、回到了央行、落在了那些能把负债变成资产、再把资产变成权力的人手里。
我后来才明白,现代金融游戏的真相从来不是“谁赚了多少”,而是“谁能负多少债”。因为在这个系统里,负债不是错,反而是通行证。你借得起钱,就能掌控更多资源。你越有信用,就越能拉高杠杆。买房的人动辄借几十年债,开发商借十个亿盖楼,地方政府借上千亿修基建,而银行只要记个账,就能凭空多出一笔存款。我们以为是钱创造了房子,其实是债创造了钱。
所以房价为什么会涨?不是因为房子越来越值钱,而是因为钱越来越多。钱为什么越来越多?因为债越来越大。越多人背上债,系统里的钱就越充裕。M2几十年涨了一千倍,不是大家赚钱快,是大家借钱快。而银行也乐于其成,因为银行的利润正是来自你每一笔按揭贷款的利息。你以为是你欠银行钱,实际是你的利息维持着银行的体面。
可这游戏不会一直顺下去。开发商那头断了,项目完不成,钱被冻结;房子卖不出去,贷款不再新增;预期一旦反转,谁都不敢再买,链条断了,信任塌了,钱就不再流了。
以前的逻辑是:房子会涨,所以放心借;现在的逻辑是:怕房子贬,所以谁也不借。这时候你才发现,原来钱最怕的不是没有,而是不动。一旦大家都开始紧缩,账上那几十万亿的存款,反而像是个沉重的梦,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
钱确实还在。银行有,央行更多。问题是,它不肯流出来了。你再怎么打工、存钱、守着资产,也赶不上那边几个按键、一场放水。
所以说,到底是谁在真正掌握这个游戏的规则?
一定不是那个还在攒首付的年轻人,也不是那个把房子低价卖出的中年人,更不是那个拉着基建图纸在寒风里奔波的县城干部。
真正站在金字塔尖上的,是那些可以不问现实只谈数字的人。他们可以负债百亿而不慌,房子没卖掉也不愁,债券违约了还有政府兜底。他们用别人几十年的工资,撬动银行一秒钟的贷款,再用这一笔账买下所有人的时间、空间、未来。
我有时候会想,这像不像是一场巨大的接力赛?上面的人拼命发债、做账、搞开发;中间的人拼命还贷、买房、搬砖;最底层的人什么都没赶上,只能被迫接盘,或者干脆躺下。
而整套系统里最要命的,是你永远不知道你到底是投资者,还是那道被消费掉的流动性。你以为你买了资产,其实你被资产套牢了;你以为你拿到贷款,其实你只是接住了上一个人丢下的债。
更荒唐的是,那些搞工程、盖高铁、修机场的地方,钱撒了很多,项目做了很多,可等你真去了,看到的是空荡荡的站台、没几户人住的大盘,还有被草盖住的广告牌。钱确实进来了,可是好像什么都没留下。留下的,只有一堆债务表格和地方政府的“要还钱”的通知。
每一笔转移支付、每一场基建项目、每一次地方融资,其实都是一次财富的隐性重分配。从人多、地贵、资源集中的地方,输送到资源少、人口少、消费乏力的地方,再从这些地方,用各种项目、各种采购、各种合约,悄悄又流回去。
你问钱去哪了?它从来没走远。
只是换了一张脸,换了个名目,藏进了更高层级的负债表,变成了“国家信用”,再印成了你手里贬值的钞票。
而你,却依然在问:怎么钱越来越难赚了?怎么房子卖不出去了?怎么工资一直不涨了?
其实都写在了那张债务链的图上。
钱不会说谎,但它也从不解释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