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杂念止了,观照才能清晰
2025-07-30

安静不是退缩,而是抵达清明的唯一入口。

这句话其实我是很晚才懂的。以前总以为一个人要清醒,就要想得多、看得远、判断得快,可后来才发现,脑子越乱,心越沉。你想看清一潭水,就不能一直搅它。哪怕你是出于焦急,哪怕你真的是好意,也不行。你只能等,它自己慢慢沉下来,清了,你才看得到水底。

杂念这个东西,不是突然冒出来的,它是一点一点堆起来的。有时候是一个没说完的对话,有时候是一条没回的消息,还有时候是别人的一个眼神、一次误会、一句不经意的质疑。你明知道它们都不重要,可就是关不掉。它们像雨后的泥巴,黏在脚上,不重,但也让你走得不快。

以前我总试着靠“想明白”来对抗焦虑。那种一遍一遍地回顾、假设、设想,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,才觉得安心一点。可后来我发现,不是我想得不够,而是我想得太多了,脑子塞满之后就没地方容纳当下了。我人在这里,神却早就飘走了。

我试过静坐。刚开始的时候很痛苦。不到五分钟,心里就冒出几十个想法:刚刚是不是话说重了、那封邮件回了没有、等会儿吃什么……停都停不下来。我以为那是我太浮躁,其实不是。那只是我平时太压抑,坐下来之后,它们终于找到了出口,全都冲了出来。

我没试图压制它们,也没想赶紧清空。我只是看着它们,一个一个来,一个一个走。有些还会回来,但我已经不再抓它了。我只是坐着,让呼吸自己走,想法自己来。慢慢地,它们的分量就轻了。不是它们变少了,而是我不再执着了。就像有人路过你窗前,你不再非得问他来干什么,也不非得把他请进屋,你就看他走过去就行。

有一天,我意识到:那些困扰我很久的焦虑,其实根本不是问题本身,而是我和问题之间的那层执着。我非要它按我希望的方式解决,我非要所有事情都有回应、有解释、有交代。可世界不是那样的。有的事注定没有答案,有的人注定不会再解释。你得习惯这种悬而未决,习惯这种不被回应。

那天我在阳台上站了很久。没有音乐,也没有手机,就那样站着。风吹在脸上,挺冷的。我看着楼下那些人,一个个来来去去,突然有点明白,世界从来没有为谁停下过脚步。它就那么转着,你急,它也不快;你慢,它也不等。所以你唯一能做的,就是在你自己的节奏里稳住。

我不是顿悟的,也不是一下子就清明的。我只是一次又一次地,在混乱里站住,再站住。像走夜路的人,不能让风吹灭了灯。你不能靠吼让夜晚过去,你只能一步步走,一点点点亮那盏灯。

后来有朋友问我怎么不再那么容易被人带情绪了。我想了想,其实也没有特别的秘诀。我只是慢慢学会了,把“回应他人”这件事,放到“回应自己”之后。我先看自己累不累,想不想,不想就不说。不是冷漠,是节约。我也想要温柔,但我不想用自己的疲惫去换。

现在很多人都说“要专注”,但没人教你怎么“停止搅动”。很多时候不是专注不够,而是你太努力想要专注了。那反而变成了新的负担。真正的清明,其实是从不刻意开始的。它不是目标,它只是副产品,是你静下来的副产品,是你放下控制的副产品。

我还在练习。每天都在。不是练习怎么更强,而是练习怎么停下来,不急着成为谁,也不急着说明什么。只是坐着,站着,躺着,做着事情也好,发呆也罢,让自己回到这个当下。

你会发现,很多东西,其实不是非解不可。

杂念止了,观照自然清晰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