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张朝阳:在中国长大耽误太多时间
2025-07-30

中国孩子在成长的前二十年里,几乎没有时间去认识自己。

回头想,小时候确实没太多选择。家里对我的期待只有一句话:成绩好,就能有出路。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紧紧的,早自习前起床,晚自习后回家,脑子里转来转去的就只有公式、单词和排名。从小学到高中,所有的目标几乎都写在卷子上,谁提起“你长大想做什么”,都会觉得那是个不着边际的问题。不是不想回答,而是没人教我们怎么去想这个问题。

到大学也没缓多少。大家仿佛还是在延续高中的节奏,不是准备考研,就是准备考公。生活变得宽松了点,可“自由”的意思,很多时候只是刷剧和睡懒觉,真正让人上头的事情不多。我们从来没被允许慢下来观察自己。更糟的是,一旦停下来,空白感就扑面而来,像是打开一扇窗,结果看到的不是风景,而是一堵更高的墙。

张朝阳说在中国长大耽误太多时间。听到这话的那一瞬间,我像被人扯住了袖口。他不是在批评我们不够努力,他在说,我们花了太多力气,去做一些和真正成长没多大关系的事。我们很早就学会怎么应对标准答案,但很晚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答案。我们会在考试里拿高分,却不清楚自己想过怎样的人生。这不是“懒”,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性,叫做“路径依赖”。

这种依赖从来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。它像温水一样,从我们识字那天就开始一点点渗进骨头里。你学得好,就有人夸;你不按规矩来,就有人批评。久而久之,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外部的反馈,而不是内部的声音。哪怕是后来开始“觉醒”的人,也还是会时不时往回走,去看看大家都在怎么做,然后用别人的节奏来安慰自己的不安。

而这种不安,一旦遇到现实的棱角就会变得极其锋利。工作没着落,恋爱不顺利,父母开始催婚,同龄人不断更新朋友圈的升职喜报……你会突然意识到,原来自己其实一直在一个“缓冲带”里,表面上你在努力,其实是迟迟没敢进入真正的社会。你学会了很多技能,但缺少一种最核心的能力——对自己的生活做决定。

我身边很多朋友,三十多岁了还在换工作,每换一次,都像是重新开始。他们不是不优秀,他们只是没被允许早一点探索。像张朝阳说的,美国同学大学时就知道自己想干嘛,我们这代人,大多数是毕业五年以后,才开始第一次真正思考:我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?这不是一句鸡汤,而是一道迟到的题目,它没有选项,也没人告诉你对错。

你越是延迟这个决定,就越容易陷入“习得性无助”。有的人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,有的人干脆选择“摆烂”,什么都不管。我认识一个表妹,刚大学毕业,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。她不是没能力,而是被“你现在不努力以后就废了”这种话吓坏了。她觉得自己晚了一步,就已经落后太多,于是索性放弃起跑。这种心理不是懒惰,是一种对未知的过度焦虑。

那种焦虑,在中国很常见。你翻开社交平台,十条里有八条都在说“考研形势严峻”“找工作难如登天”“AI会替代一切”。你不自觉就开始想:我是不是也快要被淘汰了?可问题是,你根本还没上场,就已经开始怕输了。这种“被未来绑架”的状态,剥夺了我们当下的活力。我们不是没努力,而是太急着想要确定结果,以至于不敢试、不敢错。

但张朝阳也说,人是可以选择折腾的,不论多大年纪。听到这句话时,我忽然觉得,原来我们真的可以反过来想:是不是因为我们从小太按部就班,才变得如此害怕去试一条没走过的路?从高考填志愿那一刻开始,我们就在找“最稳妥”的方案,却忘了人生从来不是规划出来的,它更多是折腾出来的。

当然,我不觉得折腾就一定等于自由。折腾本身也会有代价,会失败,会撞墙,但至少那是你自己的选择。最怕的是,你从小听从所有安排,到头来回望自己的人生,却不知道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。

我也不否认考试带来的机会。我也努力读书,也考了个过得去的大学。我不觉得那些年是浪费,只是,如果那时候有人告诉我,知识不是为了分数,而是为了让我更接近自己,那我可能会早几年明白,原来“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这件事,比考第几名更重要。

现在有时候我也会去看张朝阳直播,他讲物理我听不太懂,但他讲人生的那部分我很在意。他不像其他人那么急着灌鸡汤,他只是一直在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,不论别人怎么看。他不着急成功,也不回避失败,他好像一直都知道:真正的价值不是别人认可你什么,而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存在。

所以,我想,如果可以的话,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,可以早一点被允许慢下来思考,而不是从小就被逼着奔跑;可以早一点被允许试错,而不是活在一套既定的标准答案里;可以早一点在脑海里种下一句“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,哪怕它很模糊,也总好过什么都没有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