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了5门课被割韭菜,为什么我还愿意花1万追随粥左罗10年?
2025-07-30
真正的价值,不在课程本身,而在那个让我想继续走的人身上。
2023年我确实上了太多课。五门,六门,七门,说不清楚了。有些是朋友推荐的,有些是社群刷到的热门链接,还有一些是自己半夜焦虑点进去的那种“快来报名”的直播间。结局大多相似——开头挺热闹,讲师看起来也都头头是道,但三天后就开始打卡疲惫,七天后内容没新意,十天后自己自动消失。没有惊喜,也没有太多失望,反正就是——又一次被割韭菜而已。
我并不怪谁。这是我自己在一片混乱中抓稻草,抓到就付钱,想从某一个密集信息包里抓住出路。可问题是,那些密集堆砌的干货,一旦离开课程页面,几乎都无法落地。更别说那些服务,冷冰冰的答疑、机器人的自动回复,还有那种你能感受到“你只是名单里的一个”的尴尬。
可就算如此,我还是愿意在2024年花一万块加入粥左罗的顶峰会。而且是几乎没犹豫的那种“啪”的一声付款,连客服都没来得及介绍完。我清楚那一刻我不是在买课,我是在靠近一个人,一个能让我想起自己还有能力成长的人。
认识粥老师,其实是我失眠最严重的时候。那阵子店铺连着亏了三个月,最惨的时候一个西瓜我都不敢买,馒头加咸菜是我的标配。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看账单,第二件事是问自己:我到底在坚持什么?那会儿我特别怕晚上,因为静下来的时候会感到整个人像是掉进井底,爬不上来,也不确定还有没有光。就在这样的时间段,点进了他的一场直播,没想到居然听了一整晚。
他没有说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,就是一边读着稿子,一边说自己早年在北京地铁口卖衣服的故事。说他有一阵也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,说他如何主动毛遂自荐去当小编,再一点一点把写稿写成了营收千万。我听着听着,居然流泪了。不是因为感动,是因为一种奇怪的共鸣——“他这么普通,也能一步步做到这样啊”。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一个关键点:不是非得背景硬、起点高,普通人也可以靠自己把人生一点一点修出来。
他不是神,他也没塑造自己成“导师”那种人。他讲的东西大多是“别给自己太大压力”、“干成事比努力更重要”、“时间管理不是分配时间而是明确目标”。听起来普通,但我恰恰是在这些最普通的话里,被稳稳地托住了。
他有一种人间清醒。是那种对人性有深刻理解之后还愿意善良的清醒。他从不鼓励人去“爆发一次”,而是劝你“就从今天做一件你能坚持的事”。他也不讲“躺赢的模型”,他说“你要做事就别怕累”。他会说“你不是缺方法,你只是没盯紧结果”,也会说“别浪费力气去讨好所有人,做成事才是唯一的尊严”。
我上过他的训练营,那种体验真的是我付费学习里第一次有“温度”的感觉。群里不是那种“打卡打卡打卡”的机械节奏,而是真的有人盯着你在做什么,有人认真看你的作业,还会私信来跟你探讨写作逻辑和表达风格。你没交作业,不是系统自动提醒,而是班长发来一句“你最近是不是有点累?来聊聊。”这种人情味,是我之前从来没遇到过的。
我写的一篇稿子,上了推荐,还被打赏了2个小贝。虽然钱不多,但那种“被看见”的感觉,比钱本身更珍贵。我开始觉得,或许我也能靠文字慢慢站稳脚。不是“靠写作暴富”,只是“靠内容活下来”。这已经是巨大的希望了。
加入顶峰会之后,我最大的感受不是赚了多少钱(虽然也确实赚回了学费),而是我终于有了“正在往上走”的踏实感。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,不是看销售额,而是点开顶峰会的群聊,看看有没有新的观点,有没有谁又写了一篇好文章。以前我总以为付费社交只是个噱头,但现在我真觉得:人跟人之间的差距,其实就是环境和视野的差距。我没办法一下成为年入百万的那种人,但我可以从他们身边学会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。
认识粥老师之后,我第一次发现原来“有偶像”这件事不是件矫情的事。不是追星那种粉红泡泡,而是一种沉稳的心理支点。当你真的没方向的时候,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觉得:“他可以,我也许也能试试看。”哪怕只是试试,也比继续躺着等天亮有意义。
有人说,一个人最难的不是做出成绩,而是在连续失败之后还能保留相信的能力。我特别认同。尤其是在被割韭菜割到麻木的情况下,你很容易开始不信任何人,也不信自己。但我确实因为粥老师,又重新找回了相信的可能。
我现在常跟朋友说,不管未来收入多不多,能跟着粥左罗学十年,是我做过最清醒的决定之一。这不是盲目跟随,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坚定选择。因为我知道,粥老师身上,有我想成为的那个我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