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暗访小升初“掐尖招生”:教育从畸形走向变态,是双减之后最大的悲哀
2025-07-30
教育真正的失败,不是孩子学不动了,而是大人已疯魔。
看完央视那条暗访视频,说实话,我脑子里先蹦出来的不是愤怒,而是悲哀。那种说不清的悲哀,就像你知道一间屋子已经塌了,大家却还硬往里挤。你想喊,想阻止,张了嘴,却只吐出一口凉气。孩子在考,家长在等,老师在引导,机构在操作,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,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、悄无声息的围猎,而被围猎的,正是那个还没长大的孩子。
现在的“掐尖”,已经不是什么潜规则了,它就是赤裸裸地站在光天化日之下,只不过换了一层马甲,叫“MK”、叫“夏令营”、叫“提前批”。他们知道家长会妥协,知道政策有缝隙,知道所有人都在赌那一张船票。而这场赌局里,只有孩子没得选。他们被拖着,被推着,像是一列无休止的补课列车,从小学一路卷进中考、高考,甚至还没停稳就要出国、升研、入职、买房、生娃……喘口气的间隙都成了“落后”。
我看着那些简历截图,真的像极了商品陈列,包装精致、信息详实、功能齐全,只差打个二维码给个试用价。孩子变成了产品,教育变成了筛选线,学校变成了供应链,每一个环节都追求效率、量化、可控。但人是活的啊,是有泪点、有惧怕、有高烧不退的那种活。可现在没人关心这个了。他们只想知道“你考了多少分”“你能不能进前五”“你能不能为这个班添彩”。孩子变成了答案机器,情绪被压成了齑粉。
有时候我也会自问: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在奔跑吗?还是仅仅为了自己心安?大人有多焦虑,孩子就有多疲惫。你说你是为了孩子好,可他根本没有喘气的权利。他感冒了要背书,骨折了还在补题,甚至输液的时候也要在病床边默写单词。我看到那张图的时候真的忍不住想掉眼泪,那个握着笔的手,是稚嫩的,是青涩的,但它要写下的,却是整个社会施加的沉重。
有人说,剧场效应是没办法的事。大家都站起来了,你不站就看不见。我理解这种无奈,我自己也曾跪在作业本旁哭过,给老师道歉,给孩子说“再坚持一下”。可是我们都太善于让孩子“坚持一下”了,我们从来没问过,他还能不能坚持。他是不是已经撑到极限了,是不是已经把睡觉当成一种奢望,把吃饭当成任务。
我认识一个女孩,成绩很好,高考进了重点大学。可她进校之后突然完全不会生活,手机不会用,软件不会下,不会坐地铁,不会打电话。她说自己连排队都觉得浪费时间,因为高中三年,每一秒都要被利用。她曾为自己语速太快说话含糊而自责,曾躲在图书馆角落偷偷用手写输入打字……她不是笨,只是,她从未被允许“活得像个人”。她是精致的、合格的考生,却是一个失能的普通人。
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荒谬之处。我们教孩子做题、应试、答辩、竞赛,却没教他们怎么生活、怎么感受、怎么喘气。我们拼命想把他们推上名校,却没人告诉他们,名校之后,人生才刚开始。他们没有准备,也没有力气。他们被训练得像刀子一样锋利,却不懂怎么握住生活的手。
我越来越觉得,那些口口声声说“为你好”的努力,如果没有孩子的意愿做支撑,那就只是成人世界的投射。他们焦虑、他们内耗、他们不甘心,于是就全都压在了孩子身上。你说你只是想让他以后轻松点,但你有没有想过,他现在已经透不过气了。
不是所有小草都要长成大树。有的小草,只是想静静发芽、安安静静开一朵小花。教育的终点,不是985,也不是年薪百万,是让一个人内心稳定、灵魂健康、具备对抗风雨的韧性和希望。而不是高分低能、机械麻木、只会服从、不知何为爱与自由。
我们不是不能努力,不是不能追求好成绩,而是不能在这个过程中,把“人”这个维度彻底丢掉。成绩重要,但不是全部;规则重要,但别让规则本身吃掉了孩子。
我知道,很多家长会说,你不卷不行啊,你不站起来,前排都挡住了。但问题是,你站起来,孩子就必须飞奔了吗?你站起来,就非得把别人踩下去吗?
如果所有人都知道坐着才舒服,那为什么不一起坐下?非要让一代又一代人,在疲惫和崩溃之间,永无止境地“站”下去吗?
有时候我想,我们不是在教育孩子,我们是在透支未来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