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和女儿同时被6岁男孩欺负了:多少家庭,正在把孩子养成“软柿子”
2025-07-30

一个孩子若总是选择忍让,他的人生将注定常被欺负。

那天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,天气好得像什么事都不会发生。我带女儿出门散步,遇见了个年纪相仿的小男孩,他们开始在草地上玩过家家。孩子之间的互动总是那么直接、迅速,无需铺垫,也没有寒暄。女儿很快地搭起了一个“奶茶店”,是用小石子一块一块垒出来的,那神情认真得像她真的打算卖奶茶似的。

我正想着要不要走近去看看她在忙什么,没走几步,就看见那小男孩一脚、一脚,再一脚,把那“奶茶店”踢得七零八落。我愣住了,第一反应是等孩子自己处理,我想看看她会怎么回应。

女儿当场急了,小脸绷着,走过去说:“你怎么能踢我的奶茶店?”

男孩却不慌不忙,像是在辩论赛上预设好逻辑那样,抛出一连串问题:“这不是你的地儿吧?”“你为什么不看着?”“你为什么不立块牌子说明是你的?”“你跑哪儿去了?”

她竟然开始一一解释,说“我刚刚只是去拿树叶回来当菜单”,又说“我有贴牌子在旁边的树枝上”,一边急着要解释清楚,一边眼圈也开始泛红。我看见她脑袋低着,嗓子有点发紧,但嘴巴还在努力把“这是我搭的”这件事说明白。

我没插手,只是站在后头,心里一沉。不是因为她受了委屈,而是我看着她,一瞬间就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。那种“明明是对的,却说不过别人”的局促,那种“对方气焰嚣张,而你只能不断往后退”的压迫感,那种“为什么他可以那么理直气壮地做坏事,而我却要一直讲道理”的迷茫。我熟得很。

“你滚!”她终于说了这句。不是大吼,只是像被推到了墙角之后唯一能用上的词。然后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?那个男孩立刻换了副脸:“哇,你骂人!”他回头朝他妈妈喊,“她说脏话,她家是不是就这样教小孩的?”

我仍旧没说话,只是低头看了一眼自己握着的水壶,听见女儿站在原地一动不动,好像全身都失去了力气。我走过去,拉了她的手,说:“我们回家吧。”她点点头,一句话也不再说。

回家的路上她沉默着,过了一会儿才憋出一句:“我本来不想骂人的。”我听着这句话,突然就觉得心里堵得厉害。她不是不知道“滚”这个词不好,她是实在太委屈了,才抓住了唯一能表达的词。可惜,说出口的那一刻,反而成了“错误的一方”。

我后来一直在想,我们是不是不小心,把孩子教成了一个永远愿意站在道理里、却总在现实中被推倒的软柿子?

我们总说要讲理,要宽容,要做个好孩子。可我们是不是忘了,讲理,是要在对方也愿意讲理的前提下才成立的?在恶意面前,一味地讲理,其实只是不断地把主动权交出去。那一串“你为什么”的质问,不是为了沟通,而是为了扰乱。他们抢的是情绪上的高地,是道德上的把柄。

有时候我觉得,教孩子如何反击,比教孩子怎么原谅,更急迫。

不是让他们变得咄咄逼人,而是要让他们知道,遇到有意欺负自己的人,不需要忍气吞声,也不用一味地证明“我不是那样的人”。你要学会直视那份恶意,并在第一时间回敬过去。

比如他说:“这片地不是你的。”我们可以教孩子说:“那我现在站在这儿,这地方就是我的。”他说:“你没看着它。”我们可以让孩子回:“所以你就能踢吗?你这么大了不知道别人东西不能随便动?”

不是争论,而是立场。让他知道你不是软的,不是会被绕晕的,不是那种能被轻易玩弄情绪的人。

一个人的气场,是从小建立起来的。而那个气场,不是靠默默忍让撑出来的,是靠一次次被人欺负时,你有没有站出来说一句“不行”、“别这样”、“我不接受”,这样累积出来的。

不是每个孩子天生会吵架,但每个孩子都可以学会识别恶意。

我们可以教他们分清楚:什么是不小心,什么是故意。什么是童言无忌,什么是居心叵测。教他们遇到“不断推卸责任的人”,要懂得断开解释;遇到“把锅甩到你头上的人”,要懂得回问一句:“你说得出来吗?你敢证明吗?”

再大点,还可以教他们三个小技巧——谁主张谁举证、不再为自己辩解、适时转移焦点。这些不是“吵架的套路”,是面对恶意不被裹挟的方式。

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人畜无害、总说“没关系”的好好先生。我希望她是那个在受到不公对待时,能够挺直背、敢说“不”的人。

一个有界限感的孩子,不会因为别人声音大就退缩,不会因为别人话多就认怂。他们会知道,自己不需要每次都赢,但也绝不会每次都输。

我仍然记得那天下午回家的黄昏光线,阳光穿过树影落在女儿的肩上,她一句话也不说,但小手握得我很紧。我轻轻问她:“下次还会让人这样欺负你吗?”

她没看我,只是说了一句:“不会了。”

我知道,她不是没受伤,只是开始有了力量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