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手生活”,正在毁掉当代年轻人
2025-07-30
活在“别人觉得对”的生活里,会慢慢让你丧失判断对错的能力。
有时醒来,我会突然感到一种模糊的、黏稠的疲惫,不是因为身体劳累,而是一种内心的钝感。不是那种“我不想起床”的厌世感,而是一种“起了又怎样”的空落。每天穿着谁都在穿的同款、听着每个平台都在推的歌、点着博主推荐的那家店、甚至连想法也像是别人提前写好的一样——我开始分不清哪些念头是我自己的,哪些只是我习惯性地从别人那里拿来的。
其实我很早就察觉到了这种异样。比如每次刷到别人晒旅行照,都会产生一种“我是不是也该去一次”的冲动,可那并不是因为我热爱远方,而是因为我害怕错过某种共同记忆。像错过了这个“风景打卡”,我就会在某种集体叙事里缺位了。但那不是我真正的缺位,只是别人眼中的标准剧本我没按时登场。
我试过用“理智”来对抗这种流动的信息洪水,试图给自己的人生找点坐标。但很快就发现,只要你仍旧在社交媒体上花时间,仍旧活在周围人的语言里,你就逃不掉那种看似客观却高度同质化的“建议”。这些建议披着“为你好”的外衣,实则把你慢慢推离了你本来的方向。
有时候我也想责怪他们——那些给建议的人,那些推荐榜单的博主,那些靠算法捕捉我的注意力的人。但后来我知道,最该警惕的不是别人,而是那个总是放弃自己判断、总是觉得“别人说的可能更对”的自己。
我也有一个朋友,从小就喜欢写东西。她写日记写得细腻,有一次无意中读到她的段落,我甚至怀疑她是不是早就该去做编辑或者作者。但她没有。她读了金融,进了银行,最后考了编制。她说这是一条最稳妥的路,家里人也都满意。我没有反驳,但我知道,她其实只是太久没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了,久到已经忘了那声音曾经那么响亮。
我看过太多人在过一种“拷贝-粘贴”的人生。选专业是别人劝的,谈恋爱是别人介绍的,换工作是别人说好才换的,甚至连吃什么、穿什么都得看评论、看销量、看“有没有人说值”。我们活得越来越快,越来越像,但也越来越没感。像在用别人的剪影拼凑出一个人设,却在深夜卸妆时发现,镜子里那张脸有点陌生。
最悲哀的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,而是你开始怀疑自己有没有资格去期待别的生活。你想要什么,你喜欢什么,你害怕什么,你又打算怎么面对这些——这些最基础的自我觉察,在“别人都觉得这样好”的世界里,会被不断稀释。你变得犹豫、退缩、迟钝、怕错。你不再敢赌一次属于自己的选择,不再愿意承担一个独立判断的结果。
有时候,你甚至连一个简单的“我想试试”都说不出口。
当然,我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。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听从权威,听父母的,听老师的,听前辈的,听平台的。我们习惯了“对的路径”已经被前人踩出来,我们只要照着走就行。可是谁来告诉我们,路径虽然是别人的,路上的风景你感不感兴趣才是你自己的事。
慢慢地,我开始练习一些很小的“违逆”。比如旅行时不按大众攻略走,随意拐进小巷;比如看到“年度十大必看”的影视剧时,偏偏去找一部评分普通但题材打动我的小片子;比如不再把别人的选择当作评判自己选择的标准。不是为了标新立异,而是为了确认——我在做的,是“我”的生活,不是“别人的版本的我”。
我现在也还在挣扎,并不总是坚定。有时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理想主义,毕竟现实那么卷、选择成本那么高,为什么不借用一下别人的经验?但我想要的不是“最优解”,而是“我的答案”。哪怕它不最赚钱,不最光鲜,不最稳妥,只要它让我觉得“是我自己在活着”,那我就愿意多走一段弯路。
我不觉得每个人都必须拒绝所有外部输入,独自构建一个完完全全“原创”的世界,那不现实。我们活在社会里,本就免不了交织、交换、模仿、学习。但我们总得保留一点自己判断的力气。哪怕只是小事——今天吃什么、周末去哪里、要不要发一条朋友圈,先别急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。先问问自己:我真正想要什么?
那个“想”的力量,是我们抵御模板人生的唯一支撑。
每一次照抄别人的生活,其实都在默许一个前提:我自己的人生,不值得认真规划。但其实不是的。你可以很普通,也可以很不确定,但你不能彻底交出生活的主权。你要保留那个愿意思考、愿意慢下来、愿意承担选择后果的自己。
我们这一代人很努力,真的很努力。但有时候努力的方向本身就偏了。我们以为照着“最优解”就能活成“最好的人生”,却忘了“最好”是一个主观词,必须得由你自己定义。
如果你已经活得很疲惫,不妨停一下,问问自己:我是不是走在一条我根本没想过的路上,只是因为它看起来“比较安全”?如果是,别急着自责,也别急着掉头,就先在原地站一站,等一等你内心那个还没说话的自己。
那个声音可能很小,但它从来没走远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