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热爱学习、喜欢读书,等于断自己的财路
2025-07-30

热爱学习却手里没有产品,本质上是在用力错位地消耗人生。

那几年,我读书读得像着魔一样。管理学的经典翻了好几轮,心理学笔记记了一摞又一摞,甚至开始研究战略、经济史、行为金融、B站上的公开课也不落下,每天都觉得自己“在成长”。但同时,我也越来越焦虑。明明懂得越来越多,能讲道理的时刻越来越多,真正变现的机会却越来越少。那种落差就像一只气球,吹得越鼓,飘得越高,结果还是突然爆了。

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过这样的感觉,就是学得越多,越陷进一种幻觉里,以为只要我把自己充实得足够饱满,未来就一定会好起来。但它并没有。那个“未来”没有如期而至,而我却困在一个又一个知识的循环里,自我感动又无所作为。

后来慢慢看清楚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:不是学习不好,而是你在没有产品、没有交易对象、没有卖出路径的前提下,把所有的成长都用来装饰自己,而不是服务目标。这就好像一个士兵不断精进自己的剑术,但他根本没有战场,甚至不知道该打哪场仗。

人是需要被验证的。但知识的增长太容易让人沉迷在自我成就里,就像打游戏升级,你打通一套逻辑、读懂一本书,就像“叮”地升一级,有成就感。但你没有想过,你连怪都没有杀,也没有金币入账,升级本身毫无意义。

知识,不等于资产。只有在交易中能产生回报的那部分能力,才算资产。

那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,“产品”两个字意味着什么。它可以是你写的一篇文章,是你带货的一个链接,是你设计的一场课程,是你用社交关系促成的一单生意……只要它能从你手中出去,换来对方的时间、注意力、金钱或者信任,那它就是一个可以卖的东西。

而我当时,没有。

我以为我是在成长,其实我是在逃避行动。不断地学习,就是最安全的一种拖延方式。别人加班你读书,别人试错你做思维导图,别人跑市场你整理阅读卡片——你自己觉得你很努力,其实你什么都没做。

没有产品,学习只是更优雅地打工。

后来开始尝试做点东西。起初我也不知道算不算“产品”,但我硬着头皮写了几篇公众号的稿子,找朋友要了个资源帮我推广了一次。数据没多好,只有几百阅读,但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,这种“放出去”带来的反馈,是书本给不了的。

然后我试着卖点小东西,帮人做点整理,后来做了一点咨询服务,开始慢慢学着包装、提炼、算成本、看数据、回应用户。不是我一夜之间拥有了“产品力”,而是我开始承认:原来不是我没有产品,而是我一直没敢真正把东西端出来试一试。

我明白为什么那句“先有产品”那么重要。不是为了让你创业,不是逼你马上拉货铺渠道,而是想让你从一个始终站在旁边看热闹的角色,变成一个真正参与到游戏里的人。你得拿出点东西来,你得学着接受市场的冷漠、拒绝、甚至无视,这些不是惩罚,而是资格审查。

你要赚钱,就不能永远活在“自己感觉不错”的小圈子里。

我也见过很多人,明明口才不错、人也聪明、见识也不低,却始终原地踏步。不是他们懒,而是他们一边读书,一边等命运找上门——这条路最舒服,也最无解。你没有一件可以拿出来交换的东西,就只能一遍遍把自己拿出来卖。而自己这份时间和劳力,一天只有那么多小时,再怎么努力,也不可能超越你那个“老板”手里一堆可复制的产品。

我开始越来越明白,那些真正有钱的,哪怕不算大佬,至少不再为生计焦虑的“自由人”,他们其实不都聪明得多。他们只是,早早找到了“可以卖出去”的东西。他们不是热衷于学,他们是热衷于把产品推向市场,学习只是为此服务的工具。

这听起来好像很功利,但其实特别真实。你连面包都没准备好,却一直在研究怎么当个好面包师,这不荒谬吗?不去卖,不去收钱,你怎么知道你值不值得?

最讽刺的是,我当年最看不上的“销售”,最后竟是我花最多力气学习的技能。因为只有你卖出东西,你才会意识到,原来“产品”不是你说它是什么,而是别人愿不愿意掏钱。原来“读书”这件事,再高贵,也不过是补课,补你在行动中错过的一切机会。

后来,我有时候也还是会陷入焦虑,还是会忍不住打开电子书装模作样地翻几页。但我知道那种“安心感”是假象,我会在心里问一句:你是为了逃避现实,还是为了升级产品?

我不再反对学习,我只是拒绝把它当成生活的主线。你得先有一件能被市场认可的东西,然后再回来,查漏补缺、打磨优化、强化表达、提升服务。学习是为产品服务,不是为了让你感动自己。

你如果没有产品,你每天读三小时书,做十页笔记,听两个播客,也只是换一种方式在给别人铺路。你帮不了你自己,真的。

别等完美的产品,别等靠谱的项目,别等确定的机会。你现在手里有什么,就用它试一试,去问一句,去卖一次。能出手的,就叫产品;能成交的,才叫能力。

当你愿意开始卖东西的时候,你的成长才刚刚开始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