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事没干多少,脑子先累了?你需要这个成本极低的改善小技巧
2025-07-30

脑子总是卡顿,其实是它早就被压垮了。

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变懒了,变钝了,坐在电脑前却总是磨蹭着开不了头。打算写一封邮件,却在编辑框里盯着两个词反复删改,最后一气之下关了文档。不是不想做,是怎么都下不了那个“开始”的决心,像是在跟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僵持着。

最开始没察觉这是什么问题,只觉得大概是状态不好。后来次数多了,才慢慢有点意识到,这不是情绪的事,而是脑子真的太满了。不是那种想法很多的“灵感迸发”,而是那种一团乱麻的堵塞感,像一个人提着一大堆沉重的包裹,还要走一条很长的下坡路,脚下一滑就会摔得四仰八叉。

有一回,我准备写方案,脑子里蹦出“等会还要买洗衣液”“周五那个饭局要不要回消息”“刚才那句话是不是说得太重了”……这些都不是眼前该处理的事,但它们一个个地在脑海里闪现、缠绕,像有人拿着一根乱线在我耳边慢慢拉扯着。

那种感觉其实挺绝望的。你知道你得专注,可你控制不了它。你以为是注意力差,其实是认知空间被挤爆了。

我试过强制自己专心,不看手机、不开其他页面、坐在椅子上逼自己五分钟不动弹,但那种克制带来的只是更深的疲惫。有时候干脆就放弃了,拿起手机开始刷短视频,明知道这是恶性循环,但就是不想面对那个“做不动事”的自己。

后来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晚上,我脑子实在太乱了,拿出一个旧本子,想随便写点什么。原本只是打算写写待办事项,结果写着写着,情绪、念头、碎想全都倾泻出来。我也没停下,也没管逻辑或者美感,就只是把脑子里的声音一个一个挪出来。写完之后有种被按下“关机重启”按钮的轻松。不是说清空了,而是终于有地方能暂时存放。

从那以后,我开始更频繁地写。没有格式,没有规则,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。有时是待办清单,有时是烦心事,有时就是那种没头没尾的念头,比如“今天这个光线真糟糕”或者“为什么人和人总是误会彼此”。它们看起来毫无用处,但写下来之后,大脑真的清了很多。

我开始明白一个事,大脑不是硬盘,它更像一个中转站。东西多了,它就堵住了。那些看起来像“我没有动力”的时刻,其实是脑子已经被塞满了,根本挤不出空间来调动执行力。你以为自己懒,其实你只是太满了,满到没法动了。

写下来,就是把“塞在脑子里”的东西,转存到别的地方。纸、笔、备忘录、手机文档都行,关键是把东西从头脑里移出来。一旦你写下来了,它们就不再需要你反复回忆和担心遗漏,脑子可以腾出地方来做该做的事。

这事对我来说不是“技巧”,更像是某种心理卫生。每天不洗澡,身体会黏糊糊的难受;大脑如果不“清空”,也是同样的感受。你可能还在为一个月前某个对话懊恼,或者担心一个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冲突,但这些念头其实不需要一直驻留在你脑中。它们可以被接纳,然后被放下。

我不追求“正确写法”,有时只是写几个词,有时画些箭头和框框,有时干脆贴上便利贴写“想摸鱼”。它们没什么章法,但正是这种没章法,才给了我空间。不是为了整理,而是为了释放。

写下来,也是面对的开始。我写过很多不敢说的话,写完才知道自己有多委屈。我写过看似无意义的梦境细节,写完之后突然理解了自己最近的焦虑来源。我写下“我太累了”,那一刻眼泪就掉下来了。很多时候,不是你不清楚自己在想什么,是你没给自己一个出口。

我开始也怀疑,这种低成本的方式真的有效吗?可我用它回避了太多“脑子转不动”的日子。我不再靠意志力死撑,也不再强求自己状态得好。我允许混乱,但我也慢慢学会了为它开一个临时的出口。不是解决,而是疏导。

那些破碎、琐碎、没价值的想法,其实才是我们日常困扰的主要源头。它们不像大问题那样明显,也不会一下子击倒你,但它们会像积灰一样,一点点把你的注意力吞噬。写下来,就像擦桌子,没什么技术含量,但桌面干净了,你也就愿意坐下来多留一会儿。

我现在不等“状态好”了才写,我在状态很糟糕的时候就写。反而是那种混沌的时刻,最需要纸笔的安抚。它不会评判你,不催你效率,不要求结果,只是一个你可以把东西放下的地方。

你没必要做得很完美,也没必要坚持每天都写。你只是需要,在脑子快塞不下的时候,给它一点空间。哪怕只是五分钟,哪怕只写了三个字,也可能是你重新启动的起点。

有时候,“写下来”不是为了留住什么,而是为了终于能放下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