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0岁华裔女孩从哈佛退学创业,半年赚4亿:她的选择,狠狠打脸了“精英教育”
2025-07-29

她之所以能从哈佛退学,半年后靠AI融资干掉一票资深律所高管,是因为她根本没把精英教育当成唯一的路。

很多人讲她的成功,是因为她在对的时间押中了AI,押中了司法市场的痛点,也押中了大模型前夜的最后一波窗口。但说实话,真正让人佩服的,不是这些“聪明”的判断,而是她从一开始就不想变成一个标准答案。

她小时候的生活并不体面。移民、单亲、妹妹残障,一地鸡毛。从小她就知道什么叫“自己是唯一的解决方案”。母亲是精算师,拼尽全力才能勉强支撑生活。她七岁开始照顾妹妹,做饭、打扫、推轮椅、洗衣服,什么都干。她没说过一句“太苦了”,反而在TED演讲时和妹妹一起说:为什么残疾女孩很重要。

这种从现实里淬炼出来的责任感,是你在任何精英课程里都学不来的。

后来她进了哈佛,很多人以为她终于“脱贫翻身”,但她却说自己对那种充满“门槛感”的社交文化很失望。她上了哈佛的法学院课程,实习进了律所,也见过很多西装革履的律师如何为金主服务,却不关心案子背后的人。

她说了一句特别刺耳但真实的话:“我不想成为精英阶层的仆人。”

这句话不是反精英,而是反那种“只为精英服务”的体系。

她选择退学,其实没有什么浪漫成分。没有热血,也没有宣言,就是一种深到骨头里的“不想走别人铺好的路”。

她创业初期并不顺。她靠妹妹的玩偶愿望做了一场请愿,这个事件让她认识了黑格,一个同样想做点“不一样”的哈佛本科生。两个人搭了个临时系统,从法学院数据库里收集诉讼信息,试着用AI模型去预测案子胜算,然后把这些模型服务卖给那些没钱但想赢官司的小企业主。

在当时,这种做法几乎等于“在高墙上贴便利贴”——没有人相信两个大学生能颠覆金融法律行业。但她们就是死磕。被拒几十次,改方案无数次,最后才终于拿到一笔天使轮。

她们的产品现在不是“用AI打官司”,而是为那些赢面高却没钱打官司的案子融资。这种模型后来变成了一整套“数据+资本+律所”的三方连接系统。Legalist,成了第一个真正跑通司法金融模型的AI平台。

八年后,她坐在华尔街的会议室里,已经能管理十亿美元的基金。

但你要是看她日常,还是穿牛仔裤、套头卫衣,没什么“精英范儿”。她妹妹也从没有因为坐在轮椅上就把自己边缘化,反而13岁就出版了小说,把轮椅当作一种身份,而不是缺陷。

她们不是那种“伤痛励志”式的人物,没有沉重的自我叙事,也不讲什么“逆袭神话”。

她们只是用行动逼问了一次又一次:

谁规定成功只能走那条窄窄的路?

谁说不符合模板的人,就只能永远活在别人的镜子里?

她们不是天赋异禀,她们只是从来没有让自己停留在“受限的角色”里。

这一点最可怕——她们根本不靠标签活着。

你给她贴上“女版盖茨”、“哈佛之光”、“华尔街少数族裔”的光环,她会微笑着收下,但从不依赖。她知道,那些头衔是别人需要的,不是她自己需要的。

她需要的,是那些一砖一瓦构建出的路径,是一次次摸索出模型里该保留什么变量、该砍掉哪些假设的过程,是被拒绝二十次之后还愿意起身去敲第二十一扇门的勇气。

她的成功不是在讲“只要努力,人人都能做到”,她的存在是在提醒我们——

你不必讨好系统,你也可以成为系统。

只要你愿意跳下那列“该怎么做才算优秀”的快车,用自己脚下的泥巴,去踩出一条路来。哪怕一开始没人理解你,哪怕你要一个人撑起一个方向。

终有一天,别人会跟着你的脚印走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