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nner咖啡冲突的背后,是消费降级的中产,和被逼疯的打工人
2025-07-29
咖啡泼脸的那一瞬,崩溃的不是服务,是忍耐力的最后一根神经。
现在再看到Manner咖啡的时候,脑子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两个视频——一个咖啡师拿着粉罐冲顾客喊“你投诉啊”,另一个直接上手扭打起来。动作粗暴,表情几乎麻木,像是某种早就压抑到极限的自动反应。我没有觉得惊讶,反而是有点心疼的疲倦。不是为某一方辩解,只是越来越觉得,我们很多人其实都快耗完了。
Manner出事这天,网上吵翻了天。有人骂服务员没素质,也有人怪消费者没耐性,还有人指责品牌压榨员工。我盯着屏幕,脑子里想的却是另一幅画面:一个人站在比他身体还高的咖啡机前面,后面排着长长的队伍,他手速飞快,却仍然赶不上每一声催促。他不是不尽力,他只是已经没有力气了。
很多人还在用“顾客就是上帝”那套话术在指责。但现在的顾客,早就不是那个愿意悠闲等咖啡、享受第三空间的闲人了。他们是穿着优衣库冲锋衣,刚从996工位逃出来的中产;他们拿着自带杯,是为了省下那五块钱好下次多买一根面包;他们卡着时间点单,是因为午休只剩不到二十分钟。没有人真的是“上帝”了,大家都只是努力挤进那个看起来还算体面的生活口。
也不怪Manner红,它便宜、好喝、装修又讲究。一杯15块钱的精品拿铁,甚至能喝出星巴克30块的影子。这个时代会为这种“超值”疯狂,只不过,消费者省下的钱,最后变成了某个打工人被剥夺的体力。
Manner一直坚持用半自动机器,坚持21.5g咖啡粉,坚持品质。可这坚持本身是有代价的。它并没有选择涨价,而是选择压低人工,开小店,一个人干四个人的活。效率要维持,品质也不能掉,那压力自然就砸到了站在第一线的咖啡师身上。
很多人不知道,一杯看起来轻松的咖啡,背后可能是员工憋着尿在做的。他们上厕所用秒表计时,一个班下来做300多杯,有的门店一个人撑一天,有的加班不算加班。有个在职员工说得特别直接:“我们根本没有情绪管理的空间,只能靠麻木撑过去。”
不是所有人都能做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人的情绪就像一个玻璃罐,时间长了,不排气,就会炸裂。你不可能指望一个人每天对着两百张陌生脸都笑得自然,还要在你催单的时候点头哈腰。尤其当顾客一句“我只是点杯咖啡你至于吗”,其实背后藏着的是另一种身份碾压——你在消费,我在服务,我要忍你,这种压迫感从来不只是情绪问题。
而Manner的这些问题,不是突然发生的。咖啡行业的价格战,已经把所有人逼得连喘息的机会都没了。瑞幸9.9元打到底,幸运咖6块6起步,就连曾经高傲的星巴克都开始搞拼团、办会员卡。商战打得热火朝天,战场上最先倒下的,总是那些没有护甲的普通员工。
背后是疯狂扩张的资本逻辑。Manner短短几年开出上千家门店,融资一轮接一轮,估值冲到百亿,创始人身价据说都快破70亿了。资本是聪明的,它只要增长,不管细节。而这些细节,最后就成了每一个站在吧台里的咖啡师的情绪债。
其实最讽刺的,是Manner本来打的就是一个“职人感”人设。半自动咖啡机、精致拉花、复古制服,全都是讲故事的道具,讲的是理想与专业。但真正在这些制服背后的手,早就颤抖得端不稳杯子了。他们不是不热爱这份工作,只是热爱本身没法对抗996版本的打工现实。
我们是不是已经忘了,服务也是一种劳动,也配有情绪?
看到很多人说,“既然不想服务,就别干这个。”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,但其实特别冷。不是所有人都有选择的余地。很多咖啡师是冲着“可以学技术”“有成长空间”来的,但一入职发现这就是一个流水线工厂,没人真正在乎你拉得有多美,只要能快。
这不是在找借口。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整个服务行业的生存逻辑。我们不能一边要求服务员微笑,又一边不给他们微笑的余裕;不能一边骂他们态度差,一边又把他们当作“资本机器里的螺丝钉”。
我越来越相信,一家公司对待顾客的态度,从来不是广告语决定的,而是它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。
那些从内部耗尽的公司,最后也会从外部崩塌。
曾经有人说,福特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他提高了工人的工资,让他们也买得起自己制造的车。那是一种最早期的“内部闭环”消费观——让员工也成为你的消费者,也成为品牌传播者,这样的企业才真正稳得住。
我们这代人活得太紧了。消费者的预算紧,员工的工时紧,老板的增长KPI更紧。可我们得问自己一句话:到底还剩多少喘息空间给一个普通人?
也许这两起冲突不是偶然,是这口早该破掉的锅终于炸开了罢了。
至于到底该怪谁,说实话,怪谁都太晚了。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