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长期缺爱的人,身上有这1个迹象,藏都藏不住
2025-07-29

长期缺爱的人,即使得到了爱,也会本能地把它推开。

我越来越相信,爱的能力不是从关系中来的,而是从一个人是否曾在最开始就被好好爱过决定的。小时候没被爱够,长大后就总觉得一切都不稳,就像一个始终悬在半空的人,别人给的安全感,再厚实,也落不下来。

有时看见那些轻松谈笑、自然亲昵的人,我会特别羡慕。他们没有时刻自我审查,不会因为一句“我今天很忙”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讨厌了。他们对别人的好能够接受,对别人的疏忽也不会立刻反应过度。他们能在关系里呼吸,而我像是在水下挣扎,时刻怕缺氧。

我身边也有那种不缺爱长大的朋友。他们面对伴侣时,总是有一种轻盈和笃定的姿态。他们从不需要用反复确认、质问、焦虑的方式来维持关系。他们对爱不贪婪,对爱也不慌张。我以前觉得那是性格问题,后来才明白,那是他们从小就被好好爱过。

而长期缺爱的人,是会一直在关系中试图填补那个洞的。不是因为贪得无厌,而是因为从未真正被填满过。小时候本该获得的那份稳定、持续、无需证明的爱没有得到,所以长大之后,即使有人对你好,你也会觉得这是不是假的、是不是太多了、是不是随时会被收回。

你不知道怎样自然地接受爱,甚至一旦接受了,还会害怕失去得更快。于是就变得特别容易质疑,特别容易不安。一个回复慢了几分钟,就开始自我否定;一个冷淡的语气,就足够在脑子里上演一整晚的剧本。而这份焦虑最终会反噬一段本来健康的关系。

很多人都不理解,为什么有的人总是“得到了爱又搞砸”。但其实从那个人的角度看,那不是搞砸,那是自我防御。太缺爱的人会下意识地摧毁靠近自己的温柔,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始终认为自己不配拥有这一切。他们怕付出感情后被抛弃,于是索性先把一切推开。至少,这样不会那么疼。

很多人在爱里翻船,并不是因为不爱对方,而是因为从未被好好爱过自己。你无法给予别人你从未拥有过的东西。你只能用你熟悉的方式去爱——而如果你熟悉的,是焦虑、讨好、妥协、控制,那你呈现出来的,也只会是这些。

于是,马太效应就出现了。那些从小就被爱的人,长大后更容易轻松建立关系,于是获得更多的爱与支持。而那些一开始就没被好好对待的人,即使拼尽全力,也可能仍旧在关系里被忽略、误解,甚至被认为“太敏感”“太难搞”。这不是不公,是规律,是一种残酷的因果循环。

但我们又不能一辈子都怪原生家庭。因为那只会让我们不停地回头看,却忘了往前走。我们总得试着走出那个漩涡,哪怕很慢,哪怕反复摔倒。最先要学会的,就是停止从别人身上索取“证据”。停止要求别人不断证明爱你,停止以自我牺牲换取价值。

一个长期缺爱的人要走出来,其实很难。他们需要重新建立对爱的定义,需要允许自己去接收,也允许别人暂时做不到。他们需要明白,别人没及时回消息,不等于你不重要;别人今天没照顾你情绪,不代表关系变了。

他们更需要学会把注意力拉回来,重新看看自己。很多爱其实可以从自己那里来。你照顾自己、尊重自己、安顿自己,都是在替那个小时候的自己补一份迟到的关照。你越能让自己感到被爱,就越不会在关系中乞讨爱。

我认识一个朋友,她小时候父母离异,从小被忽略。她一直在各种关系中讨好别人。直到三十岁那年,她开始做心理咨询、练习写日记、一个人旅行。她说刚开始的时候,每天做这些事都像是“强迫自己对自己好”,毫无感觉。但慢慢地,她开始在生活中感受到“我配得上”这种踏实感。不是因为有人说爱她,而是她自己越来越爱她自己。

她告诉我,有一天洗碗时,她突然发现自己不再因为男朋友没有回应一个晚安而焦虑了。她不再反复看手机,不再胡思乱想。她说她那一刻特别想哭,不是因为被爱了,而是因为终于不用再那么辛苦去确认自己值得被爱了。

她说,那是一种内在“扎根”的感觉。终于不再飘着,不再摇晃了。

所以我越来越相信,爱真的可以自己给。它起初可能不自然、不真实,甚至像在演戏。但当你开始这样做的时候,你已经在慢慢跳出那个马太效应的圈套了。你越完整,就越不依赖外界来填补缺口;你越松弛,爱就越容易流向你。

你不能指望别人来救你,但你可以选择不再把自己困在那种“我得不到爱”的剧本里。有些剧本,是小时候别人写给你的,但长大后你可以不演了。

你可以写自己的剧本。哪怕一开始很笨拙,很拧巴,也没有关系。

只要你开始学着爱自己,就永远有机会重新被爱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