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胎孕妈,加入顶峰会30天赚到1万+,带领100人共学,我是如何做到的?
2025-07-29
真正能把一份副业做出火花的人,往往不只是执行力强,而是比谁都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。
怀孕七个月,带二胎的身体,还在每天拆解写稿、筹备共学、引导百人打卡。有人觉得这种状态像是在“拼命”,其实不是。是她清楚这一切并不是为了眼前这点小钱,而是想把自己从内容生产者的角色里,拉向一个拥有结构能力的人。
在互联网做久了,最怕的就是停滞不前。橙果是那种会主动自查“内容力到底有没有瓶颈”的人。做了多年百家号,教人接商单写软文,这条路本来是能一直走下去的。但她发现了问题——学员的写作套路固定,缺乏思考能力。她也意识到,公域流量不再像前几年那样轻易可控了。她想转向公众号,想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内容结构、理念表达和写作风格。
她不是为了跟风做公众号,而是因为她知道自己需要一块稳定的内容根据地。而搭建根据地的前提,是内容底盘不能空。
这时候她遇到粥左罗的顶峰会。不是说她之前没上过课,而是这一次,她很清楚自己要从课程里挖出什么。
她学第一节课就看到了「筛选思维」这四个字,内心是震动的。那不是知识点,是现实中的疼。她说起当年跳槽拿到2100块实习工资,还以为自己挺幸运,后来才知道舍友那时已经月薪两万了。她没哭穷,也没怪运气不好,只是看到了自己“没有做更高标准的筛选”这一点。
这就是有些人能走得更快的原因——不是他们起点多高,而是他们愿意不断拉高自己的判断标准。
她不是那种学习完就关掉页面的人。她看完课程,开始主动做拆解,做输出,甚至拉来两位搭档一起搞共学。她在群里一字一句写文案,在表格里定日程、安排拆解流程、设计打卡环节。她清楚“一个人可以跑得快,一群人才能跑得久”的道理。她知道,要让这群人留下来,就得靠内容的“质”和社群的“稳”。
她不光自己在学,还主动放大资源影响力。她说自己一开始只有5个名额,知道不够,就去群里问有没有人愿意借。结果立刻就有二十多个陌生人把名额借给她。
很多人不知道,其实这一步很难开口。因为对一个习惯独立运转的人来说,向别人提出请求,是一件不太舒服的事。但她做了,而且得到了比预期更丰盛的回应。
这件事让她意识到,人跟人之间的链接,其实也需要主动试探。你只有真正开口了,别人才知道你需要什么。
她在整个共学过程中,最聪明的一点,是她懂得怎么用「机制」代替「意志力」。她设置开营仪式,让大家发朋友圈立flag,借此送出手抄本。这种设计不是“玩套路”,而是一种更长期思考的体现。
她知道,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会消耗,学习的动力会淡化。但仪式感可以让人记住某个起点,承诺感可以唤起内驱力,而反馈机制则能形成正循环。所以她让大家打卡写图、输出内容,还提供图文点评。
她不是在靠运气推动共学的运转,而是在靠设计、靠观察、靠一点点复盘、不断微调。她每做一个环节,背后都有清楚的意图。不是乱投,而是有节奏地推进。
她不是在卖知识,而是在建立自己的认知场。她说过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——倒逼输出,让思考成为习惯。这是她给自己的要求,不是给别人的。
她不是在卷。她只是看得更清楚——写作最终拼的不是技巧,而是你在这个世界里有没有自己的位置感。
她带着孕肚,还要协调拆解节奏,做报名表、处理转化,还在学如何打磨公众号内容,顺手把自己的陪伴营也做出了一套打法。你说她忙,但她说这就是她的“慢生活”。
不是因为节奏慢,而是因为她终于在自己规划的道路上,一步步走得清晰、踏实、不慌张。
她赚了一万多,不是意外,也不是运气,是她之前铺的所有路,都有沉下去的成本。而她做的,只是把这笔沉没成本,从“个人积累”转化为“内容资产”。
她不是在搞增长。她在打地基。
等你看到她公众号起号成功的时候,不要只看她的排版、文章、配图。你要知道,她这些东西背后,是一整个结构思维和执行肌肉的组合。而这一切,是从她打开课程、认真拆解一篇课开始的。
她说自己加入才30天,但已经赚回门票。我觉得她赚的不是钱,而是她终于掌握了「用自己的方式链接他人」的能力。
这种能力,是撑她走十年副业路的根本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