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中国第一批70后丁克夫妻现状曝光,他们后悔了吗?
2025-07-29

没有孩子,并没有让他们的人生空缺。

我其实很早就开始注意那些丁克的夫妻,尤其是到了中年以后还很坚定的那种。他们总被外界当作“异类”,但我总觉得他们身上有种奇异的稳定感,不急不躁,很少慌张。像是在几十年前就做了什么别人不敢做的选择,然后真的一步步把生活活成了自己愿意承担的模样。

但说实话,我也会想,他们会不会后悔?特别是年纪大了以后,朋友一个个围着孩子转,朋友圈里晒的是满月宴、升学宴、出国留学,他们会不会在某一个瞬间,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漏掉了点什么?

直到我看到那对67岁的上海夫妻住进养老社区的状态——没有孩子,但没有被时间打败。他们早早存钱、投资、读书、锻炼,每一步都看起来无趣,但每一步都在为老去做铺垫。老先生不多话,太太一脸满足地说,“婚姻是我生活的锚点。”我听完那句话的瞬间,是有一点震住的。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找这种锚点,有些人靠孩子、有些人靠事业、有些人靠信仰,但他们靠的是彼此。这不算完美,但很完整。

他们早就看清楚了一件事:靠孩子养老,从来不是一件可靠的事。更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安排。太多人在“养儿防老”的逻辑里,把孩子当成了未来的工具,当成某种投资。可他们明白,养老的底气,从来都该靠自己。他们年轻时不乱花钱,每月存定期,把工作之外的时间拿来考试、学习、考证,用几十年熬出一个不靠谁也能体面的老年。

我甚至觉得他们的婚姻是那种安静的深情,没有戏剧性的跌宕,也没有什么热烈的誓言,但能一起从年轻走到老,还能在合唱团里唱歌、一起游泳、一起讨论哪一部李安电影更好——这份陪伴已经是最好的告白。

而另一个丁克太太——静姐,她的生活就更像我们常人能想象的那种“标准中产理想型”:住在北京、工作三十年、退休后打高尔夫、做早餐、记录生活,偶尔一个人发愣,偶尔和老公开车去郊区转一圈。她说她不是不喜欢狗,是太怕失去,她太爱那只狗了,后来狗走了,她一连去了七天墓地守着。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柔软,很多人以为丁克是冷漠、不喜欢照顾、不愿付出,其实恰恰相反,有时候是因为情感太细腻、太深沉,所以不敢轻易承诺,不敢随便生一个人类来进入自己的世界。

她说她和丈夫把彼此当孩子养。我其实特别喜欢这句话,它听起来像玩笑,但又异常真实。那不是一种控制,而是一种互相托付的照料感。不是你该为我牺牲什么,而是我们愿意在余生里,一起尽力地照顾对方。听她说,她帮老公搭衣服,帮他计划周末行程,还清楚地知道他口袋里有十块就舍得全花在她身上。这样的婚姻没有“伟大”的部分,却有种细水长流的安全感。

还有那个北大毕业、做医药研发的Violet。她说自己和老公是“雌雄同体”的婚姻,我一开始以为是夸张的比喻,后来才明白她是认真的。他们从恋爱开始就不把彼此当成婚姻的附属品,也不因为性别去划分谁该做饭谁该赚钱。他们不是谁依赖谁,而是一起并肩向前。

她说她庆幸年轻时决定丁克,那句话我读了好几遍。她的妈妈原来反对,后来自己也在国外待久了,接受了,“原来没有孩子,也能幸福。”这件事本来是常识,却被很多人当成异端。在他们的语境里,女人的幸福总是要建立在母亲角色上。你不生,就是不完整,不成熟,不懂爱。可Violet说得很清楚,她不是不爱,她是知道自己要什么。她说孩子不是工具,不是养老的手段,而是一个值得欢迎的小生命。所以如果你不是真的欢迎,就不要邀请。

她甚至在40岁工作遇到平台期时,毅然辞职出国读MBA,说得轻描淡写,但那需要多大的决心和自我信任。她说得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,“我赚的钱,就要花在自己身上。”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,可我身边很多人,辛苦了一辈子,到头来房子给了孩子、钱存给了孙辈,自己却不舍得换一张好床。

她没有孩子,但没有一点可怜、孤单、空虚的样子。她和丈夫去新疆、去加拿大、去洛杉矶,在小红书上记录旅居的点滴,在每一个地方,都像是生活的原住民。

其实她们都没有说什么“我要反对传统”的话,也没有刻意塑造什么“新时代女性”的人设。她们只是在自己的人生里,不疾不徐地往前走。没有因为别人的期待去生孩子,也没有因为别人的眼光去妥协婚姻,她们只是遵从了内心,然后走出了一条别人不熟悉但依然有光的路。

她们让我明白了一件事:人老了,不一定要有人陪,不一定要孩子在身边,但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,就和自己好好相处。你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、不喜欢什么、能承受什么、不能忍受什么。你要把生活过得像是自己的,不是社会的,也不是家族的。

至于那些质疑、试探、批评、“你老了会后悔”的预言,它们可能一开始会刺痛你,但只要你走得足够坚定,它们最终都会变成风,吹过你,但不改变你。

人这一生,从来就不是一道只能填空的题。它更像是一幅可以自由涂色的画布。有人画孩子、有人画风景、有人画远方——你可以选择你想画的那一角,只要你愿意为它负责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