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工作能力差的人,都有这5个特征
2025-07-29

工作能力差的人,往往是在关键时刻让人感到不可靠。

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想,一个人为什么会被贴上“能力差”的标签,真的是因为能力本身不够吗?好像不是。更像是一种持续表现出来的状态:你怎么都等不到他的主动反馈,总是要追着他问进展,一遍遍催,甚至猜他现在到底在不在状态里。

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个同事合作一个小项目,本来不复杂,他只要在周五前交个初稿,结果一直到周五下午四点都没动静。我提醒了两次,他回了个“马上”,结果到晚上六点才扔过来一个草稿,几乎是复制粘贴旧文档改几个词。那种感受,不是生气,是失望。因为你知道他不是做不了,而是根本没走心。他没有意识到,主动汇报、过程透明、遇到问题就早说,其实是一种基本的职场礼貌。

主动,不是多说几句客套话,而是让人心里有底。真正靠谱的人,会提前告诉你他做到哪一步了,做得怎么样,遇到什么困难——而不是等你焦头烂额地去问他一句,他才支支吾吾地说还没做完。

但也有人不是不做,而是不做“对的那部分”。你会看到他总是很忙,排满任务表,却始终完成不了你真正交给他的事。他会说“这我知道,我回头就处理”,然后就没有然后。他其实是在逃避执行——尤其是那种需要自己独立思考、协调资源、承担责任的部分。他不想碰。因为碰了,就得担起“做不成”的责任。

我开始意识到,有些人并不是“不会”,而是根本不想真地去动脑筋。他们更愿意沿用旧模板,用最省事的方式应付过去。即便环境已经变了,他们还是死守那点熟悉的经验,不愿意尝试新方法,不愿意分析真正的需求,不愿意花时间做判断。对他们来说,“照做”比“想清楚后再做”更省力。

更让我无力的,是那些犯错以后完全没有自我修正能力的人。他们会说“这事上次也出过问题”,但你听不出一点反省的意思,甚至连原因都懒得总结。他们不是能力有限,而是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问题。他们不难过,只是麻木。也许已经习惯了被批评,所以不再觉得批评是为了提醒,而是单纯地觉得世界在针对他。

然后就是推责。一旦出问题,他第一反应从来不是“我哪里做得不对”,而是“这事本来也不是我一个人负责”。他们总能找到“合理”的外因,客户的问题、制度的问题、沟通的问题、时间不够……样样都有,就是没有一句“我搞砸了”。

有次开会,一个项目出现了很大的漏洞。负责人说是设计师没配合好,设计师说是产品文档不清楚,产品又说是运营没跟上,绕了一圈,所有人都在讲道理,就是没有人说“我早该提醒大家我们有这个风险”。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词:推诿链。

最可怕的是,这种人还特别爱抱怨。他们总觉得自己不被理解,做得不多不是他们的错,是环境的问题,是领导的问题,是客户的问题。他们从不缺抱怨的角度,却始终不愿意正视自己。

他们的世界观里,没有“成长”这回事。他们觉得领导批评他,是不喜欢他;客户投诉产品,是无理取闹;公司制度不合理,是阻碍他自由发挥。他从不想:“也许这些问题里,其实藏着我应该去承担的部分。”

更细思极恐的,是玻璃心。他们真的脆弱。不是说性格温和的那种脆弱,而是你稍微指出一个问题,他们就感觉受到了人格否定。领导说了句“这个方案逻辑不通”,他可能在心里咬牙一整晚,第二天都没法正常沟通。更有甚者,把工作里的情绪,原封不动带到生活里,生活里的情绪,又反过来带到工作里。一场家庭争吵,就能让他整个团队的项目进度乱掉。

我真的见过这样的人,早上来了什么也不说,脸色冰冷,一整天都在摆烂。他也不管身边同事是不是正在为这个项目加班,他就是觉得,“我现在心情不好”,于是全世界都得为他让路。

后来我发现,“皮实”这个词其实说的是一种更深层的稳定感。不是不委屈,也不是不情绪,而是你能把这些情绪留在心里,带着它们去工作,而不是让它们控制你。

职场不是修罗场,它是一个放大器。把一个人对待责任、问题、沟通的方式,全部放大出来。你可以偶尔疲惫,但不能一直消极;可以偶尔犯错,但不能一直逃避;可以偶尔软弱,但不能永远不承担。

其实,真正的能力,常常是从“态度”里长出来的。

那些令人信任的人,并不总是最聪明或最能干的,但他们一定是最稳定的。他们愿意多想一步,愿意扛下一点,愿意早开口说出问题,也愿意晚一点下班收个尾。他们知道,职场上的一切不确定,最终都要靠自己的确定去填平。

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累,会忍不住想“为什么不是别人来负责?”但也正是在这一点点自己接住责任的动作里,我们才慢慢长出了真正的能力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