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高考完2天花光我妈3个月工资”引热议:为什么越来越多“穷人富二代”?
2025-07-29

穷人家的孩子,一旦不懂节制,就最容易活成“假富人”。

很多年以前,我们常听一句话,叫“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穷不能穷教育”。听起来没错,但到了如今,却变了味道。越来越多的家庭,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“喂”成了金丝雀,给得多,讲得少,最后什么都怪不得别人。

高考刚结束,有人花掉妈妈三个月工资,只用两天时间。新的iPhone、成套化妆品、拍照相机、旅游账单,似乎人人都该庆功似的。可一个月挣不到八千的父母,真的供得起这种“解压方式”吗?孩子从不问,他们只说:“别人都有,为什么我不能有?”

没有人一开始就想养出“富二代”的生活方式,但很多父母的确是一步步走进了那个陷阱。他们记得自己小时候穿弟弟的旧衣服、生日吃不到蛋糕、寒暑假只能打工。所以他们对孩子格外宽容,买得起就买,买不起也想办法去借。因为不想孩子也走自己走过的那条路。

但他们忘了告诉孩子,那条“苦路”,其实才是大多数普通人上升的通道。

我见过一个家境很一般的男孩,从初中开始穿耐克,玩Switch,换手机比我还勤。他妈妈是一家商场的收银员,每个月工资四千,攒一年都不够给他换两次手机。可她说:“他成绩也不错,别的孩子有的我家也不能差。”这话听着合理,其实非常危险。

因为你给孩子的不是爱,是错觉。

他以为花钱不疼,是因为家里有矿。可事实上,你背着债、咬着牙、操着心,每次都是拿命去填他的快乐。等有一天你真给不起了,他反而怨你不如别人。

有一次他在外面丢了个耳机,回家就把门一摔,说:“我同学丢了爸妈二话不说就再买一个,你们就知道说我。”他妈妈在厨房里没吭声,我看见她手在抖。

那一刻我忽然觉得,比穷更残酷的,是你拼命装富,却把孩子教成了狼。

一个“假富二代”最怕的事,不是别人发现他装,而是他自己信了。他以为理所当然该过上万元的生日、有奢侈的化妆品、有不设限的零花钱。可他忘了,你不是生来就在上流社会的游艇上。

你背后不是三套房两辆车,而是爸妈拿命换钱的加班夜,是一次次看病也不舍得请假的疲惫,是你无视的、不愿多看一眼的那些沉默日常。

他们的沉默,才是你一切得来的代价。

我见过有些父母,不光给孩子好生活,还给他们搭了全套的体面和幻想。他们不跟孩子谈钱,只说“你安心读书”;他们不讲支出,只说“你想要就说”。于是孩子连父母多少钱一小时都不知道,觉得“不给我买手机就是不爱我”,觉得“6000块都拿不出来还养什么孩子”,他们不是坏,是盲。

盲得看不见钱后面站着谁,看不见人和钱之间,原来有劳动、有节制、有选择、有牺牲。

我曾问过一个开出租的父亲,他说女儿这次高考完也要iPhone,但他只打算给买个二手的,他说:“我不能让她觉得,谁都欠她。”

这句话我记到现在。

穷,不是最坏的出身。但如果孩子从小活在一个“假富”的梦里,以为世界都该围着他转,以为花钱和呼吸一样自然,以为别人拒绝是因为“没用”,那他真成不了什么。

他甚至不会意识到,这世界上最难过的一种苦,是你有欲望却没有能力,有选择却从未努力争取。

有的孩子,从小什么都有,但从没感激过一次。

你告诉他,妈妈一天在外跑十小时才能赚回那套耳机的钱,他说你啰嗦;你说爸爸换个班回来只想躺会儿,他说你懒;你们说“家里不富”,他说“那是你们的事”;你们一辈子的沉默忍耐,在他眼里,就是软弱无能。

这种时候,不要再想着怎么弥补,而是要开始教会孩子一点东西:这个世界,你想要的,都得靠自己。

不要怕孩子哭,不要怕他摔。让他吃点苦,让他赚点钱,让他感受“没钱就买不起”的现实感。哪怕你心里疼,也要记住,你教他独立,是为了将来不让别人把他轻易打倒。

他只有明白“钱”不是你手心里变出来的,而是你咬牙硬扛的,他才会慢慢学会,控制自己不是被压迫,而是为了成长。

有钱人最懂吃苦,不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懂事,而是他们家的规则从来没变过。他们知道钱怎么来,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忍。他们不讲面子,也不玩攀比,他们更不怕孩子摔一跤。

而我们,常常怕得太多。

怕孩子不如别人,怕孩子吃亏,怕他们受委屈,怕他们恨我们不够好。可你要知道,他今天以你为耻,将来就会以现实为敌。他恨你不给钱,也一定恨老板不给工资、恨社会不给机会、恨世界不给捷径。

你不如早点告诉他:这世界不公平,也不温柔。但你可以慢慢强大,强大到不靠任何人活得漂亮。

你不该当一辈子的提款机。你该是个榜样,是个能看着他说“不”,也能教他怎么“靠自己”的大人。

有一回我去一个朋友家吃饭,他家里很简单,孩子也刚刚考完。他爸妈准备了一顿家常菜,没有任何仪式感。饭后他爸递给他一个红包,说:“这不是奖,是你妈这个月打工省下的,你想买点什么自己考虑着来。用完了,大学就得靠你自己想办法了。”

那个男孩点点头,没多说话。后来我听说他去外卖站兼职了,说是想买个平板画画。他爸妈没阻止,只说:“你自己决定了就去做。”

我很佩服他们的冷静。

因为他们真的把孩子当成了一个要长大的人来看。不是宠物,不是负债的对象,不是无法拒绝的借口。他们不讲大道理,也不贩卖焦虑,只是很真实地和孩子一起过每一天。

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,能有这样的觉醒。

不再用自己的一生,去填补孩子眼里的“别人都有”;不再怕孩子受气,就不断委屈自己;不再沉默不语,却心碎一地;不再只会说“我为你好”,而是教孩子怎么为自己好。

那样的孩子,或许不会一开始就很风光,但走得远,也走得稳。

他知道脚下有风,也知道风从哪来。

「如夜話,至此。」